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楊維中 1966年8月生,祖籍陝西千陽[1] 。大學畢業後曾任職於博物館,1994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2] 。1995年起師從賴永海教授,在南京大學哲學系攻讀中國哲學博士學位。1998年6月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3] 。其後留校於哲學系(宗教學系)任教,2005年11月起任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佛學、佛教史、儒道佛哲學比較研[4]

楊維中
楊維中
出生 1966年8月
陝西千陽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授
知名作品 《道生大師傳》《心性與佛性》


1個人簡歷 2獨立著作 3詞條圖冊

目錄

個人簡歷

楊維中,1966年8月生,祖籍陝西千陽。大學畢業後曾任職於博物館,1994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1995年起師從賴永海教授,在南京大學哲學系攻讀中國哲學博士學位。1998年6月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其後留校於哲學系(宗教學系)任教,2005年11月起任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獨立著作

     1.《道生大师传》,台湾、佛光出版社1997.7.,独著。
     2. 《心性与佛性》,《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12册,台湾:佛光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独著。
      3.《新译〈佛国记〉》,三民书局2004年1月出版,独著。

  4.《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三民書局2004年1月出版,獨著。

  5.《經典詮釋與中國佛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獨著。


作品(5)   6.《唯識無境:佛教唯識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獨著。

  7.《中國佛教心性論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獨著。

  8.《新譯〈華嚴經十地品〉》,三民書局2007年出版,獨著。

  合著與參編:

  1.《講解藝術論》,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12,第三作者。

  2.《新譯〈楞嚴經〉》,(合著,第二作者),三民書局2003年1月出版。

  3.《中華傳統文化道德修養概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9,參編。

  4.《中國佛教叢書·儀軌卷》,台灣·佛光出版社1999.9,第一作者,四人合著。

  5《中國佛教全書·儀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第一作者,四人合著。

  6.《中國倫理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參編。

  主要論文:

  1.「講解學」及其理論體系的設想,《中國博物館》1991.4

  2. 關於建立宗教博物館的理論思考,《文物工作》1992.1

  3. 危機與對策:博物館學學科形態的建構,《東南文化》1992.2 雙月刊

  4. 試論佛骨舍利,《五台山研究》1992.2

  5. 博物館宣教工作的科學管理,《秦陵秦傭研究動態》 1992.3

  6. 博物館的本質:文化品格與審美品格的融合,《中國博物館》1993.1

  7. 唐末五代漢地密教流布述略,《人文雜誌》增刊 1993

  8. 法門寺佛骨崇拜析,《西北大學學報》1994.1,《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4.3刊發文摘

  9. 一個嶄新的詩學構想——評張孝評主編的《詩的文化闡釋》,《出版縱橫》1993.6

  10. 天人之辨的倫理意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7.2.

  11. 孝道與現代家庭倫理,《中國哲學史》1997.2.

  同刊於《中國研究》(日本)第三卷第一期,1997.4

  12. 論詩與禪的互滲,《西北大學學報》1997.3.,獨

  13. 從「文化熱」與「國學熱」的觀念轉換看傳統文化研究路向,《東方論壇》1997.4.,獨

  14. 法門寺金代經藏,《文博》1998.1.,獨

  15. 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禪,《禪學研究》第三輯叢刊1998.12,獨

  16. 唐初三階教大德惠恭行歷及其佛學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99.1.

  附:同刊於(台)《正觀》第五期 1998.6.25

  17. 論華嚴宗的心性本體論,《佛學研究》1999年刊 核心,獨

  18. 生佛互具:天台宗心性本體論的邏輯推展,《人文雜誌》1999.2,獨

  19. 識體理體兩分與「一分無性」說,(台)《中華佛學研究》第三期1999.3.,獨

  20. 唯識宗語言哲學初探,(台)《宗教哲學》1999.2.季刊, 獨

  21. 佛性與禪悟,(台)《哲學雜誌》1999.10.出版第30期季刊,獨

  22. 真如遍在與生佛互具:天台宗心性本體論的邏輯推展,(台)《正觀》第十期 1999.9.25

  23. 心意識與唯識無境:唯識學心性本體論的必然歸結,《玄奘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出版1999.11.

  24. 心意識與唯識無境:唯識宗的心性本體論,南京大學學報2000.1,獨

  25. 真識與妄識:中國唯識古學心性論思想的主題,《哲學門》第一卷第一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4.

  26. 論天台宗的染淨善惡觀,中國佛學2000.春季號,獨

  27. 華嚴宗佛性論初探 ——五教佛性與心性本體,《香港佛教》2000.4,獨

  28. 華嚴宗佛性思想——因果圓融與即生即佛,《香港佛教》2000.5,獨

  29. 關於《法門慧恭大德之碑》的若干問題,《正觀》第十二期,2000.3.25.

  30. 論新羅順之禪師對溈仰禪法的發展,《禪學研究》第四輯叢刊2000.8.江蘇古籍出版社,同刊於《韓國學研究》第四輯,北京大學韓國學研究中心主辦。

  31. 博士論文提要:中國佛教心性論研究,《禪學研究》第四輯叢刊2000.8.江蘇古籍出版社。

  32. 《楞嚴經》的結構及其主要內容,《香港佛教》2000.9.

  33. 論先秦儒學心性思想的歷史形成,《人文雜誌》2001.5.

  34. 論傳統孝道的歷史價值和其現代意義,台灣《中國文化月刊》第254期,2001.5

  35. 論「三從四德」的倫理學內涵及其歷史局限性,《華夏文化》2001.2.

  36. 中國佛教心性論對儒學心性論的影響,台灣《孔孟月刊》第39卷第5期,2001.1.28.

  37. 論《楞嚴經》的真偽之爭及其佛學思想,《宗教學研究》2001.1.

  38. 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蘇州鐵道學院學報》2001.3.

  39. 法顯大師的行歷及其西行評述,《澳門佛教》第25期,2001.4.

  40. 法顯大師對中國佛教的貢獻,《澳門佛教》第26期,2001.6.

  41. 論中國佛教心性本體論的特質,台灣《普門》第六期,2001.11.

  42. 中國佛教心性論的四種範式及其比較,《哲學門》第三期,2001.5.

  43. 論中國佛教心性論所受道家、玄學思想的影響,《覺群》學術版,2001.12.商務印書館。

  44. 論禪宗心性思想的發展,台灣,《漢學研究》2001.12.

  45. 本淨、本寂與本覺——論中國佛教心性論的印度淵源,《戒幢佛學》第一卷,嶽麓書社,2001年 月。

  46. 禪悟與佛教教育,《戒幢佛學》第一卷,嶽麓書社,2001年 月。

  47. 「六家七宗」新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2.3.

  48. 論佛教的「心」、「性」概念與「心性」問題,《宗教學研究》2002.1

  49. 論天台宗的心性本體論,《覺群》第二輯,中華書局2002年11月。

  50. 論華嚴宗的染淨善惡觀與妄盡環源的修行路徑,《閩南佛學》第一輯,2002年12月。

  51. 從南宗與北宗心性思想的差異看禪宗的正式形成,《中國禪學》第一卷,中華書局,2002年6月。

  52. 論中國佛教心性論範式的歷史形成,《中華文化研究集刊·中華佛教精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53. 論嘉祥吉藏的理體論與中道觀,《戒幢佛學》第二卷,嶽麓書社,2002年12月。

  54. 本淨、本寂與本覺——論中國佛教心性論的印度淵源,《普門》第十一期,2002年11月出版。

  55. 文字禪:禪的詩化潮流,《曹溪禪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8

  56. 論佛教的「心」、「性」概念與「心性」問題,《海潮音》月刊,2003年第七、八、九期。

  57. 前理解與視域融合,《普門》第17期,2003年9月出版。

  58. 法門寺佛骨源流述略,《寒山寺佛學》第二輯,2003.8。

  59. 論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內涵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哲學門》,2003年第二冊,

  60. 心性本體與道性道體:中國佛教心性論與道教心性論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

  61. 天台宗性具善惡觀論析,《人文雜誌》,2004.3。

  62. 論佛教的中國化與佛教制度的中國化,《安徽大學學報》2004.4.

  63. 論法顯及其《佛國記》對於中國佛教的貢獻,《覺群》第三輯,2004年7月出版。

  64. 論中國社會的轉型與近代以來佛教制度的變革之路,《當代宗教研究》(季刊),2004.3。

  65.《楊岐方會的禪學思想及其門下弟子》,《當代宗教研究》(季刊),2005年第3期。

  66.《近代中國對傳統佛教的反思與日本的「批判佛教」駁議》,《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67.《論唯識宗佛性思想的特徵——識體理體與生佛兩界》,《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4期。

  獨立主持科研項目:

  1.如來藏經典與中國佛教,2004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

  2.佛教本土化研究,「985工程」二期宗教與文化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項目。

參考來源

  1. 1966年8月生,祖籍陝西千陽,南京大學 - philo.nju.edu.cn/f... - 2016-4-27 - 
  2. 大學畢業後曾任職於博物館,1994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知網空間 - www.cnki.com.cn/A... - 2020-7-18
  3. 1998年6月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知乎專欄 - zhuanlan.zhihu.com/p... - 2018-10-9
  4. 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佛學、佛教史、儒道佛哲學比較研,南京大學 - philo.nju.edu.cn/f... - 2016-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