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楊繩武,監察御史楊繩武,楊繩武(1569年-1641年)字念爾,號翠屏,雲南省紅河州彌勒縣人。明天啟四年(1624)舉人、亞元;崇禎四年(1631)進士;欽定翰林院庶吉士,後擢升為監察御史。楊任監察御史時,彈劾不畏權貴,朝野有「鐵面真御史」之名聲。

楊繩武
出生 1569年
雲南省紅河州彌勒縣人
逝世 1641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號翠屏,
職業 監察御史
知名作品 《鷓鴣集》、《淮游草集》、《茶花百韻》

目錄

人物簡介

明末進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崇禎十一年冬,召對平台,楊繩武談吐如流,畫地成圖,帝偉之,遂擢升右僉都御史,巡撫順天。洪承疇困松山,欽賜上方寶劍而令繩武總督遼東寧遠諸軍,出關救松錦。崇禎十四年病卒於豐潤。追贈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書,諡號莊介,蔭錦衣,世襲千戶。著有《鷓鴣集》、《淮游草集》,尤以《茶花百韻》流傳頗廣。

  楊繩武巡按河東時,了解到當地商民較為貧困,便積極主持疏浚鹽池,大力扶持國家財政主要支柱之一的鹽業生產,使百姓不但解清了歷年拖欠的鹽課,還獲利數萬金充裕國庫。期間,白蓮教聚眾起義,楊繩武以「剿撫兼濟」手段,因功升任河南巡撫。

  在河南這期間,楊偵得皇侄唐王朱聿鍵陰謀叛亂之實,便星夜密奏朝廷,崇禎皇帝朱由檢遂召唐王到京將其囚禁。楊又因此擢升兵部右侍郎,出朝任順天巡撫,駐節遵化,總督薊遼等省軍務。

  崇禎十四年(1641),兵部尚書洪承疇領十三萬大軍在松山被皇太極圍困,崇禎帝「平台召對」楊繩武,並賜予尚方劍,命其督師馳救。楊遂統領大軍東出山海關,至豐潤時因疝病惡化而卒,時年僅45歲。朝廷追贈其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書,諭賜祭葬,諡號「莊介」。

  楊繩武不僅是一位政治家,還是一位詩人,擅詩文辭章,尚有《山茶和韻》遺世。[1]

人物生平

  楊繩武少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20歲入學補弟子員,27歲被選為貢士,29歲中舉,36歲中進士後,欽定翰林院庶吉士,後擢升為監察御史,兵部右侍郎。楊繩武在任期間,政績頗豐,曾奉旨巡撫河東鹽法,當了解到河東地區連年自然災害,鹽滷大降,百姓只得四處逃荒,就一邊救濟災民,安定百姓,一邊修理鹽池,恢復生產,使百姓不僅解決了生活問題,繳納了歷年拖欠鹽課,還使國庫增加了收入。他還受命治理河南段黃河,制定切實可行治河方案,督辦治河工程,使河南黃泛區數年未遭水患,人民安居樂業。當奉召回京時,所過之處老百姓自發設案相送。崇禎十四年(1641),兵部尚書洪承疇領13萬大軍被皇太極圍困。崇禎帝召楊繩武,並賜尚方寶劍,前往督師馳救。他立即統大軍出山海關,但到豐潤時因病而卒,時年45歲。楊繩武在文學上也有一定造詣,年輕時曾與學友結社,在彌勒東郊禹門寺前石洞中讀書吟詩,並與同科狀元文震孟結為詩友,常有詩文往來,唱酬不斷。著有《鷓鴣集》、《壯遊草集》。《廣西府志》、《彌勒州志》中還錄有《茶花百韻》及部分詩文。病故後,被追贈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書。用現在的話說,楊繩武可謂壯志未酬,英年早逝。

生平大事

  崇禎四年(1624年)楊繩武赴甲子科鄉試,選舉人第三名;

  崇禎四年 (1631年),登辛未科進士第,殿試選翰林院庶吉士,歷官貴州道監察御史,巡鹽河東,巡按河南,剿滅白蓮教郭三海部眾三萬餘人,旋擢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晉兵部侍郎,巡撫順天,駐節遵化。

  崇禎十四年 (1641年)春,後金皇太極傾全國之兵,圍困明朝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洪承疇於錦州屏障松山。軍情急迫,國勢傾危,羽書飛檄如雪,崇禎帝即用內閣輔臣楊嗣昌之薦議,平台召對,命楊繩武繼任薊遼總督,加督師銜,賜尚方劍,統帥遼東、寧遠數省諸軍十餘萬將士,東出山海關,迎擊皇太極,馳救洪承疇所部。兩軍未及大戰,慟繩武以劇疾卒於豐潤軍中,年僅四十六歲。

  噩訊聞於朝廷,皇帝震悼,賜諡號 「莊介」,贈光祿大夫、兵部尚書,加太子少傅。諭祭葬,蔭一子錦衣衛世襲千戶,並贈其父楊在陽中憲大夫、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至清朝雍正初年,內閣大學士張廷玉奉旨編修《明史》,在第二百五十九卷之列傳一百四十七 《趙光 傳》中,為其附傳,述其事略。繩武事功,史昭天下。 編輯本段典籍記載

  楊繩武天資聰慧,善屬詩文,且其少立大志,卓爾不群,國史府州志皆稱之 「吐言如流,畫地成圖,帝偉之」、 「偉貌洪聲,兼資文武」其有 《鷓鴣集》、 《淮游草》並 《茶花百韻》遺世。惜乎其生兵火離亂之世,死干戈擾攘之間,著述多所散失,今只有詩文十數篇,刊存於府州 《藝文志》。片羽靈光,彌足珍矣。(史書記載)

後世評價

  社稷將傾,孤臣猶撐。臨危受專征旌鉞,尚方寶劍,節羞洪亨九,簡冊千秋終無愧!慟當時星隕豐潤,血沃遼東屍未還,剩有衰兵哭大帥;存亡可輕,堅貞難磨。傷心留讀書荒台,衣冠古墓,忠似史道鄰,廟享百世何曾謀?幸今朝魂歸陀峨,氣狀滇南名不朽,足憑後輩法先生。 編輯本段楊繩武之墓

楊繩武之墓

  位於彌勒縣彌陽鎮黑橋哨村西玉枕山坡上。圓形圍石封土墓。直徑3米,高1.6米。原墓前立碑,墓碑正中刻有「大明都師欽賜上方寶劍楊公繩武之墓。」現碑毀墓存。傳說亂軍之中,繩武屍骨未能時葬故鄉,此墓實為衣冠冢,俗稱翰林墳。曾有人為楊繩武作文:一代儒將,身後蕭條如斯?復念,人固有一死,倘使人人皆有臨危赴死之心,則國家民族必不可亡;為國盡忠節而死者,浩氣定沖雲表,又豈斤斤乎孤墳殘墓,冷落荒煙蔓草?屍不存,而名垂千古焉;碑不存,而功勒一代焉。更況江山易主,猶獲勁敵青史大書,讚詞禮敬,不亦得乎哉!三百六十餘年後,看青山不老,秀草萋萋,似素幡招魂;聽鷓鴣聲里,甸水長流,喚忠魄來歸,不亦得乎哉!此死得其所也,亦雖死猶生也。

著作

《古柏軒集》。[2]

《鷓鴣集》

《淮游草》

《茶花百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