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竹西小像
《杨竹西小像》是元代王绎、倪瓒共同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此画是一幅肖像画,描绘的是杨竹西晚年隐居时的形象。
- 画作以人物为主体,以古松、石堆为背景,多采用白描的手法创作,线条简练挺拔,造型端庄,意境脱俗。[1]
目录
基本信息
作者简介
画作介绍
创作背景
- 王绎是元代的一名肖像画家,主要活动于元至正年间。从画中题跋可知此画的创作时间是癸卯二月,癸卯为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 杨竹西即杨谦,他是南宋移民,号笔西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不屑于入世,隐居江南,与倪瓒、王绎交往密切,而此图就是王绎、倪瓒为自己的友人杨谦创作的一幅肖像画。[5]
艺术鉴赏
主题
- 这幅画表现的是一名高士的形象,有一种清高拔俗的韵味,画中的孤松、竹杖衬托出杨谦清廉、谨慎的性格,画作流露出作者对杨谦清高、不趋炎附势气节的一种赞赏。 [5]
形象
- 这幅肖像画写真为完整的全身像,画中杨竹西手握细杖迈步缓行,头戴当时文人学士常戴得“四方平定巾”(一种方形软帽),身穿长袍,须髯下垂,虽面相清癯,但矍铄有神, 双眼前视,略带微笑,显得非常慈祥。创作者以古松、石堆作为背景,塑造一种超尘脱俗的意境,使这名慈样的老者,在骤然间,变成一名潇洒脱俗的高士。 [1]
技法
- 此画以白描的手法为主,淡墨渲染为辅,线条精炼挺拔,造型端庄,意境脱俗。在具体笔法运用中,作者先用淡墨通过极轻细的线条勾出面部五官轮廓,然后再用淡墨沿轮廓线条作局部斡染,用淡墨烘染。这种手法巧妙地表现面部五官的凹凸结构关系,形象生动逼真。所画的发、眉、须,先以淡墨一根根地勾出, 然后用淡墨渲染,再用浓墨或重墨勾出,再行淡墨渲染多次。人物的衣冠,都用圆浑而粗细变化不大的线条勾勒,用笔沉稳,其衣褶的线条也十分精练。倪瓒的补景树石,用的是干笔皴擦的单线, 既不如人物衣饰的光洁,又不如人物面庞的精到。但这补景是为烘托人物的精神气质服务的。[6]
作品评价
作品影响
- 此画构图风格被后人沿用,如清柳遇的《微雨锄瓜图》便是最直白的仿作,只不过松树换做柳树,石旁绘些瓜枝,执杖而行变成荷锄以归。[8]
- 此图曾经明项元汴、清宋荦、清武元蕙、清裴景福、清贺隆锡等人收藏,并著录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明汪珂玉《珊瑚网》卷十、清吴升《大观录》等书,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9]
参考资料
- ↑ 1.0 1.1 林盼编.读·赏·析 100幅世界名画 100幅中国名画 4[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01:第43页
- ↑ 陈斌主编.中国历代人物画谱[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14.03:第35页
- ↑ 蔡践解译.元曲全鉴 典藏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06:第267页
- ↑ 孟红霞,白波主编.中外美术作品鉴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11:第27页
- ↑ 5.0 5.1 5.2 王晓锋编.中侨彩图馆 中外名画彩图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05:第362页
- ↑ 蒋文光主编.中国历代名画鉴赏 (上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09:第1120页
- ↑ 周林生.中国名画名家赏析 宋元绘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2.06:第276页
- ↑ 高士王绎与高士倪瓒共画高士杨竹西.中国文化报.2018-09-30
- ↑ 陈梦帆.元王绎〈杨竹西小像〉析论[J].书画艺术学刊,2013,(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