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竹西小像
《楊竹西小像》是元代王繹、倪瓚共同創作的一幅紙本墨筆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此畫是一幅肖像畫,描繪的是楊竹西晚年隱居時的形象。
- 畫作以人物為主體,以古松、石堆為背景,多採用白描的手法創作,線條簡練挺拔,造型端莊,意境脫俗。[1]
目錄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畫作介紹
創作背景
- 王繹是元代的一名肖像畫家,主要活動於元至正年間。從畫中題跋可知此畫的創作時間是癸卯二月,癸卯為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 楊竹西即楊謙,他是南宋移民,號筆西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不屑於入世,隱居江南,與倪瓚、王繹交往密切,而此圖就是王繹、倪瓚為自己的友人楊謙創作的一幅肖像畫。[5]
藝術鑑賞
主題
- 這幅畫表現的是一名高士的形象,有一種清高拔俗的韻味,畫中的孤松、竹杖襯托出楊謙清廉、謹慎的性格,畫作流露出作者對楊謙清高、不趨炎附勢氣節的一種讚賞。 [5]
形象
- 這幅肖像畫寫真為完整的全身像,畫中楊竹西手握細杖邁步緩行,頭戴當時文人學士常戴得「四方平定巾」(一種方形軟帽),身穿長袍,須髯下垂,雖面相清癯,但矍鑠有神, 雙眼前視,略帶微笑,顯得非常慈祥。創作者以古松、石堆作為背景,塑造一種超塵脫俗的意境,使這名慈樣的老者,在驟然間,變成一名瀟灑脫俗的高士。 [1]
技法
- 此畫以白描的手法為主,淡墨渲染為輔,線條精煉挺拔,造型端莊,意境脫俗。在具體筆法運用中,作者先用淡墨通過極輕細的線條勾出面部五官輪廓,然後再用淡墨沿輪廓線條作局部斡染,用淡墨烘染。這種手法巧妙地表現面部五官的凹凸結構關係,形象生動逼真。所畫的發、眉、須,先以淡墨一根根地勾出, 然後用淡墨渲染,再用濃墨或重墨勾出,再行淡墨渲染多次。人物的衣冠,都用圓渾而粗細變化不大的線條勾勒,用筆沉穩,其衣褶的線條也十分精練。倪瓚的補景樹石,用的是干筆皴擦的單線, 既不如人物衣飾的光潔,又不如人物面龐的精到。但這補景是為烘托人物的精神氣質服務的。[6]
作品評價
作品影響
- 此畫構圖風格被後人沿用,如清柳遇的《微雨鋤瓜圖》便是最直白的仿作,只不過松樹換做柳樹,石旁繪些瓜枝,執杖而行變成荷鋤以歸。[8]
- 此圖曾經明項元汴、清宋犖、清武元蕙、清裴景福、清賀隆錫等人收藏,並著錄於李日華《紫桃軒雜綴》、明汪珂玉《珊瑚網》卷十、清吳升《大觀錄》等書,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9]
參考資料
- ↑ 1.0 1.1 林盼編.讀·賞·析 100幅世界名畫 100幅中國名畫 4[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3.01:第43頁
- ↑ 陳斌主編.中國歷代人物畫譜[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14.03:第35頁
- ↑ 蔡踐解譯.元曲全鑒 典藏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06:第267頁
- ↑ 孟紅霞,白波主編.中外美術作品鑑賞[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4.11:第27頁
- ↑ 5.0 5.1 5.2 王曉鋒編.中僑彩圖館 中外名畫彩圖館[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05:第362頁
- ↑ 蔣文光主編.中國歷代名畫鑑賞 (上冊)[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09:第1120頁
- ↑ 周林生.中國名畫名家賞析 宋元繪畫[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2.06:第276頁
- ↑ 高士王繹與高士倪瓚共畫高士楊竹西.中國文化報.2018-09-30
- ↑ 陳夢帆.元王繹〈楊竹西小像〉析論[J].書畫藝術學刊,2013,(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