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褐斑病
基本信息
發病症狀
楊梅褐斑病主要為害楊梅葉片,病菌侵入葉片後,開始出現針頭大小的紫紅色小點,後逐漸擴大呈近圓形不規則病斑,病斑直徑一般為4~8毫米。病斑中央紅褐色,邊緣褐色或灰褐色,後期病斑中央轉變成淺紅褐色或灰白色,其上密生灰黑色的細小粒點,病斑逐漸聯結成斑塊,致使病葉乾枯脫落,不久出現花芽與小枝枯花,對樹勢和產量影響較大。
發病規律
楊梅褐斑病病菌以子囊果在落葉或樹上的病葉中越冬。次年的4月底至5月初開始形成子囊孢子,5月中旬以後,子囊孢子開始成熟,以後如遇雨水或空氣潮濕,藉助風、雨、水傳播蔓延。病菌孢子從葉片的氣孔或傷口侵入後,子囊孢子萌發,並不馬上表現病狀,一般經3—4個月的潛伏期,於8月中旬出現新病斑,10月下旬病斑數很快增加,病情加重,開始少量落葉,l1—12月大量落葉。該病1年發病1次,無再次傳染現象。
發病原因
1. 多雨高濕有利於發病
桐廬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5-6月多雨是楊梅褐斑病發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特別是6月進入梅雨季節,降雨特別多(桐廬5、6月平均月降雨量分別為132.5、211.9毫米,2008年6月降雨量高達469毫米),空氣潮濕,相對濕度高,這種氣候條件有利於病菌的傳播和流行。
2. 栽培管理不當有利於發病
栽培管理粗放,落葉、樹上病葉沒徹底清除,易感病;土壤貧瘠,在缺少翻耕和有機肥的情況下,造成樹勢衰弱,易得病;不採取整枝修剪,造成果樹枝條茂密,通風透光差的果園發病重;地勢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雜草叢生的果園易得病。由於楊梅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初發病時不易引起果農重視,待症狀明顯、發病嚴重時,已錯過最佳防治時間,防治效果不理想。[1]
防治方法
1、對果園增施優質有機肥、磷鉀肥,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並在雨季做好排水工作。
2、果樹應合理進行修剪,剪除枯枝增加通風透光,降低楊梅園濕度,可減少發病。
3、在病害高峰期後,及時掃除病落葉,集中深埋或燒毀,以減少越冬菌源。
4、在楊梅越冬之前噴灑波美3-5度石硫合劑。生長期可噴灑80%波爾多液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自己配製的1∶2∶200倍式波爾多液、78%波爾·錳鋅可濕性粉劑550倍液、80%錳鋅·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81%甲霜·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
楊梅春梢後熟期和採收後各噴1次;如重病園在3個防治關鍵期各防1次,最嚴重園在春梢後熟期防2次,其他關鍵期各防1次,然後再在8-9月各噴1次。[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