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杜甫《兵車行》賞析原文與詩歌鑑賞


杜甫

兵車行》此詩乃困守長安期間,即天寶後期作。歷代注家多以為因玄宗用兵吐蕃而作,因為詩結尾有「君不見青海頭」云云;而當代說者則據黃鶴、錢謙益的箋解定此詩為楊國忠征南詔一事而作,同時引《通鑑》為書證略雲;天寶十載(751)鮮于仲通喪師於瀘南,人畏雲南瘴厲不敢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指軍所,開拔時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與本篇開頭描寫的情景相似。[1]

目錄

原文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賞析

大抵天寶後期,朝廷一意開邊,邊將亦貪功好戰,安祿山在范陽、哥舒翰在隴右、鮮于仲通在南詔乃至高仙芝對大食都發動過不義戰爭,與開元時代防禦性質的戰爭不同。此詩雖就徵兵一事立題,卻並不限於某於具體的戰事,而是集中反映天寶年間唐王朝發動開邊戰爭所引起的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具有高度的藝術慨括力量。

一起七句開門見山,展開出征送行的場面,其聲情之悲壯、場面之巨大,令人心驚。詩人選擇渭橋這一西行必經的送別之地為背景,按道旁觀者感受最強烈的視聽印象集中描寫:車輪的滾動聲,軍馬的嘶叫聲,出征的隊伍(特寫:新兵腰間的弓箭),夾道奔走相送的男女老少,和遮擋住視線的漫天的塵埃;隊伍在西渭橋邊稍息,送行的場面一下子就達到高潮,這時親屬攔道牽衣、捶胸頓足,哭的哭、昂的昂,盡情發泄,大放悲聲,聲振入雲;士兵們只能強忍眼淚,勸慰親人。雖然筆墨不多,由於集中典型,為讀者留下想象的餘地,故能以巨大的歷史容量震撼人心。

接下來,作為「道旁過者」的詩人,不失時機地進行了現場採訪。採訪的對象是位老兵,這個並非初次應徵、年逾四十的老兵看來是沒人話別,冷在一邊,倒也樂意回答詩人的問題。老兵答話可分幾層,從「點行頻」到「武皇開邊意未已」為一層,是怨嘆朝庭用兵過於頻繁。就拿他本人來說吧,十五歲被征至西河(今甘肅、寧夏一帶)駐守;到四十歲還在西北屯田(唐王朝為增強河西對吐蕃的防務,在河西屯田)入伍時年紀尚小,里長還替他束過發;回來時有了白髮,還被調遣去戍邊。讀者仿佛聽到他那沉重的嘆息聲:國家總是要徵兵的,但徵兵次數實在太多了,太多了。從這個老兵,又叫人聯想到漢樂府《十五從軍征》中的那個老兵,詩中也就借漢武來比唐皇了。

從「君不見漢家山東二百州」到「租稅從何出」為二層,談黷武戰爭導致農業大幅度減產和民生凋敝等嚴重的社會問題。詩中「山東」乃指華山以東的廣大地區,由於徵兵太頻,造成農業勞動力投入的不足;舊時婦女從事蠶桑,在農耕方面抵不上男子,如今靠婦女種田,莊稼長勢不好,農業欠收是不可避免的了。然後話頭轉到秦兵、也就是關西兵(關指潼關)、也就是眼前這些子弟兵,說古話就有「關東出相,關西出將」(《漢書·趙充國傳》關作山),我們這些關西子弟是耐苦善戰的,但也不能鞭打快牛、把我們象雞狗一樣看賤呀。就拿今冬眼前來說吧,還在不停徵關西兵,這又怎麼得了呢?最妙的是墊上一句「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口氣分明是:要不是先生好心問我,我是不願說這些話的。說是不敢申恨,而言下已俱是恨聲。然後再退一步撇開百姓不說,這樣打下去,對官府又有什麼好處呢?官府不是要收租嗎,沒有收成,租稅能從天上掉下來?「租稅從何出」一問問得好,只怕統治者還沒有清醒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吧。

從「信知生男惡」到篇終感嘆作結,是第三層。秦時徵發民夫修築長城,民間便流傳着「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見陳琳《飲馬長城窟行》),無休止的戰爭和徭役奪去了大量男子的生命,竟使重男輕女的社會心理轉變為重女輕男,在號稱盛世的天寶年間竟然又出現了這種情況,不能不發人深省。「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兩句實際包含着一個悖論,既然生男不免乎送死,那麼生女又嫁誰呢?結果只能是出現許多老女不嫁和許多的寡婦而已。這層比較,發揮了秦時民謠的意思。最後幾句,詩人站在歷史的高度,通過對古戰場陰森恐怖的描寫,對自古以來窮兵黷武的戰爭進行血淚的控述。這裡的鬼哭,與開篇的人哭遙相呼應,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夕社會出現的不詳之兆。

此詩純用客觀敘述的表現手法,前半寫出征送行慘狀,是記事;後半寫征夫訴苦之詞,是記言。詩人在詩中雖然只扮演一個採訪者的角色,但他和那個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實際上是打成一片的,所以歷來解釋此詩的人,往往就「行人」的答詞究竟該在何處劃句號發生爭論,關鍵就在這個打成一片上。

此詩除句式長短錯綜,融合了歷代民歌各種修辭手法,如頂針、問答、徵引、口語化(「爺娘妻子」等語)等等,內容方面的情事緊迫和表達方面的起伏跌宕天衣無縫地統一在一起,不愧為杜詩代表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