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金陵鳳凰台》原文、注釋、賞析
《登金陵鳳凰台》李白在律詩的創作上相對較弱,律詩是格律性最強的詩歌體式,束縛最多,所以不符合李白的才性特徵。這不是一首正體的七律,首聯是明顯的歌行特色,第二句和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之間都是失粘的。這正體現出李白不願受束縛、不願以辭就律的特點,他首先關注的是詞意的流暢,全詩一氣貫注、寫景抒情融為一體正是這首詩的特色所在。[1]
目錄
原文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邱。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釋
金陵,今江蘇南京。鳳凰台,劉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金陵山間,五色斑斕,形似孔雀,一鳴而群鳥和,時人謂之鳳凰。遂名此山為鳳凰山,起台於此稱鳳凰台。
江:長江。
吳宮:三國孫吳都於金陵。
晉代衣冠:本句與上句互文見義。東晉亦都於金陵,衣冠,士大夫衣冠有禮制規定,故以
代指之。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故新豐多無賴,無衣冠子弟故也。」以衣冠與無賴對
舉,最見其義。
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東岸,為金陵屏障,故又稱護國山,宋陸游《入蜀記》:「三山,自石頭(城)及鳳凰台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餘里。」
「一水」句:白鷺洲為長江中小洲,在金陵水西門外,因常有白鷺聚歇得名。秦淮河經金陵,西入長江,因白鷺洲中分為二。
「總為」二句:李白因權臣讒害,於天寶三載出京,游梁宋、下吳越,而心懷長安,故云。陸賈《新語·慎微》:「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又《晉書·明帝紀》記明帝幼時,長安有使來,元帝問之曰:「汝謂日與長安孰遠?」對曰:「長安近。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也。」明日宴群臣,又問之,對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異間者之言乎?」對曰:「舉目則見日,不見長安。」
賞析
這首《登金陵鳳凰台》,既受到《黃鶴樓》的影響,同時也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詠史而生歲華變遷的傷感,寫景而寓愛君愛國之意,詞氣流轉,一氣呵成,從藝術表現到思想內涵,應當說體現的還是李白一貫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