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洱(1966年-)生於河南濟源,作家。曾在高校任教多年,曾任《莽原》雜誌副主編,現為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

李洱
出生 1966年
河南濟源
國籍 中國
別名 李榮飛
知名作品 《花腔》
《石榴樹上結櫻桃》
《應物兄》

著有《饒舌的啞巴》、《遺忘》等小說集多部,長篇小說《花腔》、《石榴樹上結櫻桃》、《應物兄[1] 。 2019年8月16日,憑藉作品《應物兄》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目錄

人物經歷

1966年,李洱生於河南濟源的一個村子裡,這個村曾經非常有名,唐朝時韓愈、白居易都來過這裡,並留下了大量詩作——有李洱老家馬桶邊的一本詩集為證。

1983年,李洱考入華東師範大學,那裡曾經有「全國最好的中文系」。「對我來說,80年代是文化的童年;對文學來說,那是它的青春期;對時代來說,那仿佛是新婚之後最忙亂的時期。」「那是一個文學的年代,文學是一種思想資源。奇怪的是,當時的小說其實是沒人看的,包括後來的先鋒小說。要到很多年後,通過商業炒作才被接受。」李洱記得有一次王蒙的新書征訂,結果只訂了37本。

20世紀90年代,李洱寫了一部有自傳性質的中篇《中原》,小說裡面有一個人叫李洱。他後來經常想起這部寄了出去卻石沉大海的中篇,就用書中主人公的名字做了筆名[2]

他的處女作《福音》是短篇小說,署的原名「李榮飛」。它記述了一位87歲的老奶奶講述的荒誕不經的故事。結構完全不同於傳統小說,語言也十分特別,幾乎可以說是詩意化敘述,故事內容也不再寫實,而是變形和虛幻的。

隨後,李洱發表了第一個中篇《導師死了》。程永新覺得有點意思,讓他改。後來,改來改去,就變成了五萬多字的小說。最後定稿是在鄭州完成的。

李洱還寫過一篇小說《加歇醫生》。他先寄給《上海文學》沒有音訊,後來,格非把作品寄給了《人民文學》。等李洱回到鄭州,在傳達室看到《人民文學》的信封,信中說:「我是李敬澤,看了你的小說,準備發在第十一期。你不要再投寄別的刊物。若還有別的小說,也可寄我一閱。」

李洱手頭並沒有別的稿子,就又寫了中篇《縫隙》寄了過去。李敬澤又發了這篇小說,還約著名作家、當時的河南省作協主席田中禾先生寫了一篇評論,在《人民文學》同期發出。

大學畢業後,李洱回到鄭州,在鄭州教育學院(現鄭州師範學院)任教。十年後,被調入河南省文學院做專業作家。當時,張宇擔任《莽原》主編,提出借用李洱兩年,讓他出任副主編。張宇說,借用一下「李洱的審美」。但李洱在《莽原》一干就是十多年。多年後張宇寫了一篇文章《李洱的光芒》,他對李洱的印象是:聰明而誠實,幽默而溫暖。

2001年,李洱以複雜而自如的敘事技法,完成了長篇小說《花腔》。《石榴樹上結櫻桃》2004年在國內出版,銷量固然還不壞,但李洱之名基本只出現在各種文學會議的演講稿上。當時夏黛麗四處尋訪李洱,一位中國作家說:我向你保證,中國沒有這個作家。

2005,李洱開始寫《應物兄》。在這個過程中,李洱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把家從鄭州搬到了北京。剛剛安定下來,母親突患重病。作為家中長子,為了給母親治病,他和三個弟弟在幾大城市求醫問藥。寫作的過程很辛苦。他通常是利用業餘時間寫作,節假日對他最為珍貴,平時都是晚上9點半開始寫,寫到12點半。人到中年,百事叢生,精力也不比從前,所以寫得很慢。很多次,他以為這部小說寫不完了,留下半部作品。在朋友的催促下,他最終還是完成了這部作品,雖然寫作時間顯得比較漫長[3]

2007年4月,《石榴樹上結櫻桃》由德國最著名的出版社之一DTV出版社出版。至今,德文版已經賣出了1萬本。《石榴樹上結櫻桃》已經拍成了電影,但除了拿版權費,剩下的事李洱一概不參與。

2008年底,德國總理默克爾來華,將李洱德文版的《石榴樹上結櫻桃》送給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點名要與李洱對談。德國媒體評價《石榴樹上結櫻桃》說「誰想了解中國當代文學的現狀的話,就應該閱讀李洱的小說。」

主要榮譽

曾獲第三、第四屆「大家文學獎」(榮譽獎),首屆「21世紀鼎鈞文學獎」,第十屆「莊重文文學獎」。

2019年8月16日,憑藉作品《應物兄》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4]

人物評價

李洱的語言生成方式極為高妙。他的語言是君子的語言,溫潤如玉。(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評論家敬文東[5]

以才學入小說,這個類型的小說家,前面有寫《鏡花緣》的李汝珍和寫《圍城》的錢鍾書,李洱是第三個。李洱要處理的問題,比前兩位要大很多。李洱之所以有野心把那麼多知識點囊括進13年的寫作,無非是想通過小說的形式追問中國今天的知識分子到底處於何種狀態。(復旦大學教授郜元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