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岑
李曉岑,1964年生,白族,現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科技史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從事科技考古、科技史和傳統工藝研究。1999年被遴選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00獲雲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稱號,2 009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多次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文物局研究課題。在《考古》、《文物》、《歷史研究》、《民族研究》、《科學通報》、《自然辯證法通訊》、《自然科學史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10多篇。出版《白族的科學與文明》、《雲南少數民族手工造紙》、《中國鉛同位素考古》、《雲南民族科技》、《雲南民族民間工藝技術》、《南詔大理國科學技術史》、《古滇國金屬技術研究》、《雲南科學技術簡史》等專著8部 。
李曉岑 | |
---|---|
出生 | 1964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大學教授 |
知名於 | 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雲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
知名作品 |
《白族的科學與文明》 《雲南少數民族手工造紙》 《中國鉛同位素考古》 |
主要成就 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雲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學術代表作 白族的科學與文明
目錄
1簡介 2研究方向 3教育經歷 4工作經歷 5榮譽獲獎 6本科課程 7研究生課程 8科研方向 9代表性論文論著 10主要合作專著 11主要學術論文
目錄
本段簡介
李曉岑,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金屬史、造紙史、少數民族科技史,傳統工藝
教育經歷
1987.09-1990.07中國科技大學自然科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
2001.10-2004.06北京科技大學科學技術史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
工作經歷
1990.09-2001.09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2004.07-2015.10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導
2015.11--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教授
榮譽獲獎
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999)
雲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2000)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9)
專利:基於圖像顏色特徵的成份自動測量方法(專利號:CN201510233998)
本科課程
中國科學技術史
研究生課程
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國科技史文獻學,傳統工藝專題
科研方向
中國科學技術史
科技考古
傳統工藝
代表性論文論著
專著:
1、李曉岑:《白族的科學與文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2、李曉岑、朱霞:《雲南少數民族手工造紙》,雲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3、李曉岑:《中國鉛同位素考古》,雲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
4、李曉岑、朱霞:《雲南民族科技》,雲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李曉岑、朱霞:《雲南民族民間工藝技術》,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年。
6、李曉岑:《南詔大理國科學技術史》,科學出版社,2010年。
7、李曉岑、韓汝玢:《古滇國金屬技術研究》,科學出版社,2011年。
8、李曉岑:《雲南科學技術簡史》,科學出版社,2013年 。
主要合作專著
9、華覺明、李曉岑、唐緒祥:《中國手工藝·金屬采冶與加工技藝》,大象出版社,2008年。
10、馬曜、李曉岑:《雲南》,雲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1、李曉岑:《白族文化大觀》(第6章、第8章),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12、李曉岑:《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叢書·天文曆法卷》,第10章,廣西科技出版社,1996年。
13、李曉岑:《中國古代銅鼓科學研究》,第2章,廣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主要學術論文
1、李曉岑:《談白族古代造紙術》,《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研究》,1990年,第5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199頁 。
2、李曉岑:《雲南回族學者馬德新及其天文學成就》,《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研究》, 1990年,第5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74-81頁。
3、李曉岑:《關於開展白族科技史研究的問題》,《白族學研究》(雲南),1991年,162-164頁。
4、李曉岑:《銅鼓起源研究》,《研究集刊》(雲南),1992-1994年連載。
5、李曉岑:《中國紙和造紙法傳入印巴次大陸的路線》,《歷史研究》(北京),1992年,第2 期,130-133頁。
6、李曉岑、李志超、張秉倫等:《雲南早期銅鼓礦料來源的鉛同位素考證》,《考古》(北京),1992年,第5 期,464-468頁。
7、李曉岑:《商周時期中原青銅器礦料來源的再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北京),1993年,第3期,264-267頁。
8、李曉岑:《南詔大理國的幾項科技成就》,《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54-58頁。
9、李曉岑:《滇東北,中國冶金之發源地?》,《雲南社會科學》,1994年,第3期,77- 83頁。
10、李曉岑:《回曆〈寰宇述要〉研究》,《中國科技史料》(北京),1994年,第3期,3-10頁,第1篇。
11、李曉岑:《白族天文曆法研究》,《民族研究》(北京),1994年,第2期,102-112頁。
12、李曉岑、徐人平:《數理統計方法在科技考古數據處理中的應用》,《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年,第2期,63-68頁。
13、李曉岑:《南詔大理國冶金技術述論》,《思想戰線》(雲南),1995年,第1期, 81-87頁。
14、李曉岑:《徐霞客的地理學思想及其未來意義》,《自然辯證法通訊》(北京),1995年,第3期,42-47頁。
15、李曉岑:《關於中國鉛鋇玻璃的發源地問題》,《自然科學史研究》(北京),1996年,第2期,144-150頁。
16、李曉岑:《明代白族學者楊士雲的天文學成就》,《雲南社會科學》,1996年,第5期,75-80頁。
17、李曉岑:《中國金丹術為什麼沒有取得更大的化學成就--中國金丹術和阿拉伯煉丹術的比較》,《自然辯證法通訊》(北京),1996年,第3期,82-86 頁。
18、李曉岑:《明清時期雲南冶金技術研究》,《中國西南文化研究》,1997年,第2輯。
19、李曉岑:《雲南少數民族的造紙與印刷技術》,《中國科技史料》(北京),1997年,第1期, 3-11頁,第1篇。
20、李曉岑:《雲南不是亞洲栽培稻的發源地》,《雲南社會科學》,1997年,第4期,85-88頁。
21、李曉岑:《明清時期白族學者的天文學成就》,《第三屆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雲南科技出版社,1998年。
22、李曉岑:《雲南青銅時代金屬製作技術》,《考古與文物》(陝西),1999年第2期,52-57頁。
23、李曉岑、朱霞:《鶴慶的三個金屬工藝村》,《白族學研究》,1999年九輯,137-141頁。
24、李曉岑、李曉天:《雲南鎳白銅之謎》,《雲南文史叢刊》,1999年第3期,50-54。
25、李曉岑:《元謀人的年代及有關問題》,《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建院20周年獻禮論文集》,1999年,314-317頁。
26、李曉岑:《關於玉米是否為中國本土原產作物的問題》,《中國農史》(南京),2000年第3期,102-107頁。
27、李曉岑:《雲南少數民族天文曆法概述》,《雲南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73-79頁。
28、李曉岑:《九五期間國家社科基金民族類學科在雲南的運作及分析》,《雲南社科動態》2000年3期。
29、李曉岑、朱霞《關於亞洲傳統造紙的發源地問題》,《雲南社會科學》,2001年6期,61-65頁。
30、李曉岑:《從鉛同位素比值試析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礦料來源》,《考古與文物》(陝西),2002年3期,61-67頁。
31、李曉岑、韓汝玢:《八塔台青銅時代墓葬出土金屬器的分析鑑定》,《曲靖八塔台與橫大路》,235-241頁,科學出版社,北京,2003年。
32、李曉岑:《納西族的手工造紙》,《雲南社會科學》, 2003年3期,71-74頁。
33、李曉岑:《雲南的斑銅與烏銅走銀》,《中國科技史料》(北京),2003年第2期,158-165頁。
34、李曉岑:《阿昌族的制鐵技術及相關問題》,《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2期,28-33頁。
35、李曉岑、韓汝玢、蔣志龍:《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金屬器的分析和研究》,《文物》(北京),2004年第11期,75-85頁。
36、李曉岑、韓汝玢、楊帆:《昆明羊甫頭出土金屬器的初步研究》,《昆明羊甫頭墓地》,科學出版社,北京,2005年6月,996-1009頁。
37、李曉岑:《雲南藏族幾項傳統工藝的考察》,《第七屆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22-229頁,中國藏學出版社,北京,2006年。
38、李曉岑、韓汝玢:《雲南劍川海門口遺址出土銅器的技術分析及其年代》,《考古》(北京),2006年7期,80-85頁。
39、李曉岑、韓汝玢:《古滇地區出土銅器的科學分析》,《雲南文物》,2007年第2期。26-34頁。
40、李曉岑:《四川德格縣和西藏尼木縣藏族手工造紙調查》,《中國科技史雜誌》(北京),2007年2期,155-164頁。
41、李曉岑:《雲南印刷業的開端問題》,《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論叢》第3輯,民族出版社,2008年。624-629頁。
42、李暁岑:《雲南省德欽チべツト族の伝統的消失型鋳造》(濱慎一訳),《石笵を用ぃた鋳造の研究》,日本奈良県立橿原考古學研究所 アヅア鋳造技術史學會.日本大阪,2008年,P106-113。
43、李曉岑、張新寧、韓汝玢、孫淑雲:《雲南江川縣李家山墓地出土金屬器的分析和研究》,《考古》(北京),2008年8期。76-90頁。
44、李曉岑、韓汝玢、孫淑雲:《雲南楚雄萬家壩出土銅、錫器的分析及有關問題》,《文物》(北京),2008年9期。87-94頁。
45、李曉岑、貟雅麗:《滇西和滇南幾件銅器的科學分析》,《大理學院學報》,2008年,第12期。65-67頁。獲《大理學院學報》2008-2009年學術論文1等獎。
46、李曉岑、貟雅麗、黃健、陶宏:《四川省自貢市清代井鹽鑽井工具的初步檢測和分析》,《鹽業史研究》(四川),2009年,第2期。56-58頁。
47、李曉岑:《新疆墨玉縣維吾爾族手工造紙調查》,《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第147-153頁。
48、李曉岑:《早期古紙的初步考察和分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第4期,59-63頁。
49、Li Xiaocen,Yun yali,Han Ruibin,Min Rui:A scientific study of artifacts unearthed from the Haimenkou site ,Yunnan Province, Materials & Civilization, pp42-43,BUMA-VII, Bangalore, India, September, 2009.
50、李曉岑、員雅麗、韓汝玢:《雲南呈貢天子廟和呈貢石碑村出土銅鐵器的科學分析》,《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0年第2期,60-64頁。
51、李曉岑、韓汝玢:《雲南祥雲大波那木槨銅棺墓出土銅器研究》,《考古》(北京),2010年第7期,87-92頁。
52、李曉岑、李雲:《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火草布紡織》,《雲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64-67頁。
53、李曉岑、袁凱錚、葉星生、華覺明:《西藏銅佛像製作"昌都工匠群"的考察》,《中國藏學》(北京),2010年第3期,68-75頁。
54、李曉岑:《甘肅漢代懸泉置出土古紙的考察和分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第4期,7-16頁,第1篇。
55、李曉岑、員雅麗、劉傑、李穆斌:《雲南祥雲紅土坡古墓群出土金屬器的初步分析》,《文物》(北京),2011年第1期,83-96頁。
56、李曉岑:《澆紙法和抄紙法--中國大陸保存的兩種不同造紙技術體系》,《自然辯證法通訊》(北京),2011年第5期,76-82頁。126頁為Summary。
57、李曉岑、鄭渤秋、王博:《吐魯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古紙研究》,《西域研究》(新疆),2012年第1期,62-68頁。
58、李曉岑、趙鳳傑、劉成武、康利宏:《雲南省曲靖市平坡墓地出土銅器的技術分析》、《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29-34頁。
59、李曉岑:《陝西扶風出土中顏紙的初步研究》,《文物》(北京),2012年第7期,93-96頁。
60、李曉岑、員雅麗、李穆斌:《雲南祥雲檢村石棺墓出土銅器的初步分析》,《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上海),2012年第4期。18-24頁。
61、李曉岑、王輝、賀超海:《甘肅懸泉置遺址出土古紙的時代及相關問題》,《自然科學史研究》(北京),2012年第3期。277-287頁。
62、李曉岑、趙鳳傑、李飛、張合榮:《貴州銀子壇墓地出土銅錫器的初步分析》,《中國文物科技研究》(北京),2013頁,第2期,74-78頁。
63、李曉岑、賈建威:《甘肅省博物館藏敦煌寫經紙的初步檢測和分析》《敦煌學輯刊》(甘肅),2013年,第4期,第126-134頁。
64、李曉岑、趙鳳傑、劉成武:《橫大路墓地青銅時代銅器技術初探》,《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期,17-20頁。
65、李曉岑:《中國手工藝走向復興?》,《自然辯證法通訊》(北京),2013年,第6期,第74-80頁。
66、李曉岑、賈建威:《西夏古紙的初步檢測和分析》,《西北民族研究》(蘭州),2014,第1期,123-128頁。
67、李曉岑、員雅麗、和桂華:《雲南德欽永芝古墓葬出土銅鐵器的初步分析》,《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北京),2014年第5期,第148-154頁
68、李曉岑、郭金龍、王博:《新疆民豐東漢墓出土古紙的初步研究》,《文物》(北京),2014年第4期,第105-107頁。
69、李曉岑:《崇聖寺塔的年代問題》,《2013崇聖論壇論文集》,44-47頁,雲南民族出版社,2014年。
70、李曉岑:《祥雲青銅文化的技術研究及相關問題》,《紀念大波那銅棺出土5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選》,60-65頁,2014年,雲南祥雲。
71、李曉岑、蘇君川、楊偉林:《祥雲紅土坡出土銅器的再研究》,《大理學院學報》,2014年,第9期,1-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