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生
此條目或章節內容可能是從某個來源處複製後貼上, (2019年7月22日) |
李俊生,男,漢族,1960年12月生,中共黨員,遼寧葫蘆島人。
李俊生 | |
---|---|
出生 |
1960年12月 遼寧葫蘆島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
知名於 | 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現任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財政部跨世紀青年學術(學科)帶頭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目錄
主要經歷
1982年7月畢業於遼寧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獲經濟學學士學位。
1987年7月畢業於中央財政金融學院財政學專業,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1993年7月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財政學專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1998年7月-1999年10月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進修,
2000年4月-5月在美國華盛頓世界銀行進修,
2001年9月-2002年12月任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客座教授。
1982年在中共遼寧阜新市委黨校任教。
1987年起在中央財政金融學院財政系任教,同年評為講師,1993年任副教授,1997年晉升為教授,2001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並於1988年、1995年分別擔任中央財政金融學院財政系副主任、主任。
1996年任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系主任,
1998年任校長助理,
2000年任校長助理兼圖書館館長、分部主任,
2002年任校長助理兼圖書館館長。
2003年6月起任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
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主要社會職務
主要研究方向
財政理論與政策、稅收理論、公司財務管理。自1982年以來,在《經濟研究》、《經濟管理》、《經濟學動態》、《財政研究》、《Working Paper》、《China Quarterly》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與教材40餘部,其中包括英文教材一部、日文專著一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項目、世界銀行項目、亞洲開發銀行項目以及其他省部級項目40餘項。
李俊生:研究金融產品消費群體的特徵意義深遠
2009年10月15日,由中財金融品牌研究所主辦的「金融核心消費人群研究發布會」於財經大學舉辦。來自金融、品牌、傳媒、數據研究等領域的業界精英和學界權威出席了此次活動。以下是中央財經大學李俊生副校長的致詞:
李俊生:謝謝主持人!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專家,各位媒體的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中央財經大學對各位蒞臨由我們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品牌與企業文化研究所承辦的金融核心消費人群研究發布會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感謝!今年正值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同時也是我們中央財經大學建校60周年,在過去的60年裡,我們國家經歷了風風雨雨,但是到今天尤其經過近三十年的經濟體制改革,我們國家的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使我們的國家由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正在發展成為一個經濟繁榮、國力強大的,對世界負責任的一個國家。 我們中央財經大學作為共和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所全國性的財經類的院校,和我們的共和國一樣,在過去的60年當中,也是經歷了風風雨雨。 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來,在最近的一、二十年裡,我們中央財經大學也和我們共和國一樣,我們的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等等各項教育事業,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業內公認的成就!中央財經大學在國內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我們作為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單位,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來越來越多的高質量的人才,正在盡我們的努力,為國家、為人類的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所以今天在這裡邊召開這樣一個發布會,我們學校感覺到非常的自豪。
科研活動是我學校本次建校60周年慶典系列活動的重頭戲,也是我們採取的主要慶祝活動。 前不久我們在校內也舉辦了一個學術研討會,叫做「中國人力資本指數研究」的一個研討會,這個會上我們學校的學者向來自海內外著名的學者、專家、媒體發布了我們在中國人力資本指數測定研究的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在業界,在政府有關部門引起了非常好的反響。
今天這個新聞發布會即將發布我校的另一個重要研究成果,本來這項成果按照他們正常的研究計劃應該稍晚一點,大概在今年年底才能夠揭曉,但是是研究所為了準備一項校慶厚禮獻給學校,研究所把把一些階段性的成果提前進行曝光。
大家知道金融是現代市場經濟社會的核心,尤其是近些年來,經濟正在全球化,經濟的全球化實際上最重要,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金融的全球化,這個過程對於推動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看到金融活動,不僅為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倍增的效果,同時也帶來了倍增的風險,2007年由美國開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以及由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證據,因此我個人認為我們有必要對於金融問題進行全方位的研究,不僅僅要研究金融業務本身,研究金融衍生品,研究金融的基礎理論,研究金融的社會與經濟效應,而且還要對金融品牌、金融消費者、金融消費行為進行研究,對於金融企業的文化,以及金融產品的行為方式和特徵也要做很好的研究,這樣才能更好地駕馭金融活動,使金融活動更好為人類發展服務。
所以我想今天新聞發布會所要發布的研究成果應該是我們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品牌與企業文化研究所在這方面做的一個嘗試,此前,我曾經和此次課題的主持人王曉樂老師做過一次很有意義的交談,我建議他們把研究繼續深化,結合研究所的宗旨,研究企業文化、研究金融產品消費群體的文化特徵,我認為這個很有意義。
眾所周知,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金融產品,金融衍生品的影響已經超越了國界,但是不同的消費群體,不同的社會群體,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區域,金融產品消費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質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文化特質對於消費習慣,消費規律會產生相應的影響,下一步我們可以從文化角度對金融產品與消費活動進行深入研究。這是我本人對研究所提出的希望。
前不久劉延東同志考察我們學校的時候說,中央財經大學要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庫的作用,積極服務社會。我也希望金融品牌研究所能夠承擔起這樣的重任,把我們金融品牌,把我們金融文化研究好,研究透,祝你們在未來研究中取得很好成果,預祝這次大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2]
李俊生
一、主要學術兼職
1. 學會類
(1)中國財政學會常務理事
(2)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副會長
(3)全國稅收教育研究會會長
(4)北京市財政學會副會長
2. 教育教學類
(1)教育部高等院校財政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2013-2017)副主任委員
(2)教育部全國資產評估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二、主要學習經歷
1.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遼寧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本科學生)學習,畢業並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
2.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在中央財經大學(原中央財政金融學院)財政系財政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師從趙春新教授,畢業並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
3.1991年9月至1994年7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財貿系財政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學習,師從何振一研究員,畢業並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4.1995年9月至1996年1月,在北京大學「美中教育服務項目(the Educational Service Exchange with China Inc.(USA))」下的「英文強化培訓班(Intensive English Training in English)」學習,成績合格並且獲得結業證書。
5.2000年4月至5月,在世界銀行美國華盛頓總部參加「金融與財政風險管理師資培訓(Trainer of the World Bank Institute: the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How to manage the Financial and fiscal risks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成績合格並且獲得結業證書。
三、主要海外訪學與工作經歷
1.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非洲辦公室諮詢顧問:2003年8月至9月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參加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非洲辦公室組織的政府管理強化項目(stretching governance for Africa countries),承擔政府預算編制諮詢工作。
2.訪問教授:2001年10月至2002年12月,受加拿大聯邦大學協會資助,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統計與精算系精算專業,從事精算研究並參與相應領域的部分教學工作。
3.諮詢顧問:2001年11月至2003年12月,世界銀行學院「財政分權項目」顧問,主要負責中國區域財政分權問題的研究與方法的推廣宣傳工作,並且負責組織在世界銀行總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研討會「非均衡的區域經濟發展與非均等的公共服務:問題與對策」(「Unequal Regional Economics Development and the Public Service Inequity: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
4.專家組長:2001年1月至12月,作為世界銀行「中國減貧資金使用效果後評價」專家組組長,率領來自美國、加拿大、台灣和大陸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組成員赴雲南、河南、陝西等地進行世界銀行中國減貧資金效果後評價工作,並提交了相應的工作報告。
5.訪問學者:1998年8月至1999年10月,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SIPA)從事「中美稅收體系比較研究」工作,師從著名華裔經濟學家N.T.WANG。
四、主要研究領域與部分課題和成果
(一)主要研究領域
1.自1987年以來,主要學術研究領域包括:財政(含稅收)理論與政策,公債理論與管理,公司財務管理以及公司治理問題,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等等。
2.近年來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
(1)財政(含稅收)理論與政策,公債理論與公債管理,公司財務管理與公司治理問題,「減排」(清潔經濟)與清潔基金管理,等等。
(2)高等教育與管理研究。
(二)部分研究課題與研究成果
近年來承擔(主持)的主要科學研究項目
(1) 《海南農業產業發展與財政支持體系研究》,海南省2004——2005年度重大軟科學研究項目,2005年12月完成。2006年該項成果被評選為海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 《中國清潔發展基金(CDF)管理框架與財務規則》(中文和英文兩種文本),世界銀行委託項目,2005年11月立項,2006年12月完成。2006年十二月該項目通過世界銀行和我國財政部、國家環保局和國家法改委的聯合驗收,並將該項目的子課題分別確定作為我國「清潔發展基金」的《中國清潔發展基金章程》、《中國清潔發展基金管理辦法》和《中國清潔發展基金財務管理辦法》。
(3) 《對中國省級政府的財政支出與稅收體系建議》,亞洲開發銀行招標項目,2003年11月立項,2005年2月完成。
(4) 《公共支出效率評價體系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一般資助項目),2003年11月通知立項,2006年10月完成並通過驗收。
(5) 《進一步推動民間部門參與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公共交通服務的商業化運作》,香港新世界集團委託項目,2005年1月立項,2006年1月完成。該項目已經由香港新世界集團作為專家建議報北京市政府,並為北京市政府作為「公共交通基礎設施民營化」措施被採納。
(6) 《中國石油資本運營結構研究》,中國石油集團總公司委託項目,2006年11月立項,2008年3月完成。
(7) 《政府財政支出結構與制度研究》,全國人大預算工作委員會委託研究項目,2009年4月立項,2009年12月完成。目前已經將研究報告上交全國人大預算工作委員會。
(8) 《北京地區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問題研究》,北京市省部共建重大課題。2009年12月立項,即將完成。
(9) 《政府採購國際規則的翻譯與比較研究》,財政部委託項目,研究工作正在進行中。
(10)《國際稅收研究——轉讓定價問題》,企事業委託項目。正在研究過程中。
(11)《一多學科交叉為特徵的財政科學建設路徑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即將結項。
近年來發表的部分論文
(1) 旅遊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稅收融資問題, 論文,《中國財經信息資料》財政部科研所主辦,中文版,2007年12期,北京。
(2) 影響我國企業納稅行為的因素分析,論文,《財政研究》中國財政學會主辦,中文版,2007年1期,北京
(3) PILOT PERFORMANCEBUDGETING EXPERIENCE INPRC,論文,《亞洲開發銀行月刊》亞洲開發銀行主辦,2007年4期,英文版,菲律賓,馬尼拉
(4) 適應「轉變」需求,調整財政體制及其運行方式,論文,《人民論壇》人民日報主辦,中文版,2006年11期,北京
(5) 以全球化的視野觀察我國財政發展,論文,《財政》雜誌,財政部主辦,中文,2006年3期,北京
(6) 經濟全球化為政府財政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論文,《中國財稅論壇2005》,中國財經出版社,2006年11月初版,中文,北京
(7) 試論公共價值革命,論文,《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年5期。
(8) 中國國有企業跨國經營的風險與防範,日本《亞洲研究》,2010年3月,高千穗大學(日本),ISSN1345-8450.
(9) 《以「社會共同需要」為核心構建財政理論框架體系》,(論文,中文),《財貿經濟》2012年第6期。北京。
(10) 《美國密西根大學服務型科研管理體系與策略》,(論文),《中國高等教育》2013年第5期。
(11) 《創新體制機制,推動財政高等教育協同創新》(論文),《中國高等教育》2012年22期。
(12) 《建立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開闢創新試驗區,培養財經創新人才》(論文),與林光彬合著,《中國大學教學》2008年8期。
近年來出版的部分教材與著作
(1)《社會共同需要——財政活動的起點與歸宿》,李俊生、王雍君等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年版,北京。
(2) 《外國財政理論與實踐》,(碩士研究生用教材,北京市研究生精品教材)李俊生、李貞主編,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北京。
(3) 《Basic Concepts of Public Finance and Taxation》(英文版)(財稅英語),中國審計出版社1995年版,2000年修訂版,205頁。北京。
(4) 《公債管理》,(中文版)(獲得財政部第三屆全國財政系統大中專優秀教材評選榮譽獎),中國審計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2001年修訂版。470頁。北京。
(5) 《新編財政學》,(中文版)(教育部推薦教材),中國審計出版社1998年版,2003年修訂版。368頁。北京。
(6) 《財稅幹部法律知識讀本》,(中文版),(財政部「十五」規劃教材,財政幹部培訓教材),中國財經出版社2002年版,412頁。北京。
(7) 《「非典」與中國社會經濟研究報告》(中文版),中國財經出版社2003年8月版,386頁,北京。
(8) 《公共財政學教程》(中文版),中國財經出版社2004年版,2006年第三次印刷。440頁。北京。
(9) 《稅收學》(中文版),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360頁。北京。
(10) 《中日企業成長要素比較研究》(日文版),與日本高千歲大學校長藤井耐教授聯合編著,日本東京「白桃書房」2007年3月20日第一版,364頁。[3]
李俊生:新時代財政理論工作者的使命
李俊生:新時代財政理論工作者的使命
為深入學習和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探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財政理論的創新發展,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財政科學》編輯部主辦了「學習十九大精神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財政理論創新」專題研討會。此文為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財政科學》編委李俊生的發言內容,全文將刊發於《財政科學》2017年第11期,並於近期在中國知網(CNKI)進行網絡首發,敬請關注。
我想結合我們財政理論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來談談學習十九大報告的體會。
十九大報告除了散見各處的有關財政改革與發展問題的描述以外,還集中用了78個字專門闡述我國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方向性問題,雖然字數不多,但是內涵豐富。實際上,十九大報告講的新時期我們國家經濟、社會、人文方方面面的發展都離不開政府財政,因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未來我國財政改革發展任務還極為繁重,任重道遠。
改革開放近40年我國財政改革與體制、機制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依然很多,特別是在我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前提下,我國財政改革與發展也相應地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作為一名財政理論工作者和財政學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我覺得我們也有責任、有義務為我國在這個新時代的財政改革與發展貢獻我們應有的力量與智慧。所以,我想從我們的使命和責任這個角度談談學習體會。
一、新時代財政理論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十九大報告中有幾個地方特別值得我們關注,其中一點就是,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經歷了「站起來」「富起來」兩個時代,現在進入了使中華民族強盛起來這麼一個「強起來」的新時代。報告中還用了專用的一個詞彙來講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和主要矛盾,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時代跨越,社會基本矛盾發生了變化,過去,我國長期面臨着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與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生產能力不足的矛盾。現在的主要矛盾好像表現為產能過剩,即現在不是生產能力不足了,而是過剩了,我們開始進入了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不穩定的過程。總書記在報告中對此做了非常精闢的論述,在這裡我就不贅述了。我想說的是,在這個歷史發展的新階段,財政理論工作者和財政專業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沒有根本性的變化,依然是要為建設民主富強文明的國家服務、為人民的福祉貢獻我們的聰明才智,為建立適應新時代需要的財政理論和財政體制與制度服務。
二、新時代財政理論工作者的責任
如上所述,進入新時期,我們的一個重要歷史使命就是要建設強大的中國,使我們民族更強大,在世界民族之林發揮我們作為一個大國、一個強國應有的作用。為此,我國不僅要進一步增強我國的「硬實力」,而且也需要進一步增強我國的「軟實力」。作為財政理論和教育工作者,我們的主戰場應當是在國家「軟實力」建設領域,我們的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構建立足中國實踐的,能夠有較強的解釋力和預測力的中國的財政理論。為了完成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我想我們至少肩負了兩個方面的責任。
第一個責任就是為我們國家的財政治理能力建設,為財政改革與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這些年我國財政理論建設存在的重要問題就是我們很少立足中國的實踐構建適應我國需要的財政理論,比如我們沒有認真地梳理我們政府、包括財政部在國家治理過程中的職能是否和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包括我本人在內都沒有認認真真做過這方面研究思考。所以,當政府及其財政部門感覺到工作力不從心的時候,我們沒有理論去支撐。我這樣講並不是說我們財政學就是為財政部服務的,如果這樣理解就是狹隘的。政府財政是為國家治理服務的,財政部門也是為國家治理服務的,財政部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一個組成部門,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財政理論工作者沒有科學、客觀地解釋財政行為規律,沒有科學、客觀地為政府財政職能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這就是我們財政理論在立足中國財政與社會發展實踐方面做得不夠的地方,就是我國財政理論建設方面的一個重大的缺陷。我們財政理論對實踐支撐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還很多,我們可以列舉很多例子,比如這幾年我們往往感到財政改革的實踐大大超前於我們的理論,就是說我們在理論上沒有能夠對現實給予令人信服的描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這一點呢?這就是我們財政理論工作者自身有問題,是理論建設跟不上國家發展的需要的重要表現。我最近在財政基礎理論領域做一些努力,立足於我們中國的實踐,針對我們中國的需要構建科學的、具有解釋力和預測力的財政理論。長期以來,我國實際上是全盤引進了西方的財政理論,儘管我們不能否定這個理論對我們經濟改革發展起到了很多的積極作用,但是總體上看,西方的、以英美財政理論為代表的主流財政學理論是建立在英美等西方國家實踐基礎上,難以解釋我國的財政實踐,更不用說為我國的財政政策提供科學可信的理論依據了。我國現行的主流財政理論實際上是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30年代,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40年代就由我國財政學先輩從西方引進來了,但是遺憾的是我們由於經歷了內戰,經歷了朝鮮戰爭,經歷了一系列波折,沒有能很好地梳理、消化、研究這樣一些理論。現在我們中國進入了一個新時期,一個和平建設的時期,一個能力建設的時期,我覺得在這個時期我們有理由,也有必要來梳理我們的理論,為我們國家的國家治理提供我們理論的支撐。這是我國財政理論工作者的第一個責任。
第二個責任就是我們財政理論界應該為我們國家「軟實力」的增強貢獻我們的智慧。總書記在報告中特別強調我們要講好中國的故事,向全世界講好中國的故事,這是我們「軟實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講好中國的故事?比如講財政的故事,現在我們還用西方的財政學範式講我國自己的財政故事,包括大學教科書中還在套用英美的財政理論範式講財政聯邦主義,講中國中央和地方之間的財政關係,這個理論範式顯然是不適應我們中國的需要的。這樣講中國財政的故事是講不好的。所以,我們財政理論界有責任構建我們自己的範式,講好我們中國自己的故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增強我們中國的軟實力,我們財政理論界其實是責任重大的。我們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在這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們分析中國財政的現實、講中國的故事,所採用的卻不是基於中國的財政實踐建立的理論,上個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我們有國家分配論這樣一個理論,但是國家分配論由於其本身存在缺陷,很難講好我們改革開放之後實行的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故事。
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一再證明,財政改革從一開始就是引導我們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發展向上、向前的重要的關鍵環節。最開始是在城市,80年代初我國將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這個解放了當時農村的生產力模式引向城市,解放城市區域生產力。因此,我們當時就有了「包」字進城。所謂的「包」字進城就是把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這套方法應用到城市的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中,而這個「包」字進城實際上就是從財政改革開始了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過去我們的財政叫「建設財政」,這個「建設財政」怎麼解釋?我們財政運行模式是企業所有的收入都要上交財政,企業所有的支出(包括更新改造的支出)都由我們政府財政來安排,這是最初我們財政的狀態。我們要改革這種財政運行模式,改革這種預算模式,改革這種支出模式,改革這種收入模式,比如利改稅就是從財政開始。從財政改革開始還有一點就是政府財政其實是切出了一大塊資源給非政府部門,從而來拉動市場經濟、來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這種改革走到了盡頭,兩個比重嚴重失衡。所以,才有了1994年分稅制財稅體制改革,分稅制之後財政又恢復了元氣,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火車頭,我們又開始拉動國家的經濟向前、向上發展。現在我們又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怎麼來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問題。總書記講精準扶貧,我看各行各業都講精準扶貧,但是真正能夠在精準扶貧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還是政府財政,銀行做不到,因為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如果在精準扶貧中讓它發揮主力軍的作用,那有可能又回到改革開放之前的四大專業銀行的回頭路了。所以,我們中國這些發展的歷程就是個很好的故事,如何把這個故事向全世界說清楚,這其實也是梳理我們自己的思路。
要想說清這些故事必須有一個說故事的模板。有的小說家喜歡先預測好結果,這是一種模板;有的小說家願意憑感情用事寫,寫到什麼程度就寫成什麼樣,但收不住筆了還要回過頭來重新構建一下這個小說,這也是一種範式。財政理論用什麼範式講中國的故事,讓全球相信我們這個故事是真實的,相信我們這個故事是有感召力的,相信我們這個故事對全球的發展中國家是一個模板,這就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 [4]
參考資料
- ↑ 個人簡歷網
- ↑ 李俊生:研究金融產品消費群體的特徵意義深遠,搜狐, 2009年10月19日
- ↑ 李俊生 ,中央財經大學,
- ↑ 李俊生:新時代財政理論工作者的使命,快資訊, 201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