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元(清朝官員)
李仁元(清朝官員) 李仁元(?-1853年),字資齋,河南濟源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中國清朝官員。 初,樂平土匪度仁元去必復來,伏不敢動。及聞殉難,乃倡議迎賊。仁元母顧其婦及女曰:「禍將及矣,曷早計!」皆死之。城陷,仁元父及弟並不屈死。事聞,詔贈知府銜。與衍慶合祠於鄱陽,別於樂平建仁元專祠,父予墀、母陳氏、妻金氏、弟誠元、妹三人、妾楊氏及仆、婦等均附祀。
目錄
個人簡介
李仁元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進士,與李鴻章、沈葆楨、馬新貽等同榜。初任內閣中書。咸豐元年(1851年),改授樂平(今樂平市)知縣。當地民風剽悍,仁元教之以禮讓。對熟習兵器者,仁元指出:「民不畏死,然後可以致死。今天下多事,正此輩效順之時也。」於是招納鄉勇六百人,日加訓練,周邊土匪畏懼,氣焰有所收斂。樂平與鄱陽縣相鄰,仁元的政績也與鄱陽縣令沈衍慶齊名。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南昌,沈衍慶率兵助剿,由李仁元統攝鄱陽事務。不久,衍慶為防禦太平軍來攻,返回鄱陽。衍慶念及仁元的父母妻兒都在樂平,勸其離開。仁元說:「賊旦夕且至,臨敵易令,是謂我不丈夫也。」於是二人商議,協同防守。當時正值雨季,鄱陽湖水漲,城牆傾圮,無險可守。二人審度地勢,衍慶屯軍南門,仁元守北門,為犄角之勢。部署方定,太平軍乘船來攻,被守軍以炮火擊毀。太平軍於是繞道東門登岸,入城,衍慶迎擊,敵軍略微退卻,又向北進攻,仁元率樂平兵勇與太平軍巷戰,陣亡。其部力戰,死者過半,最終搶得仁元遺體退出。 此前,樂平土匪恐怕仁元歸來,尚不敢動。死訊傳來,土匪攻城迎接太平軍。仁元老母對仁元妻女顧其婦及女說:大禍將至,應早作打算!女眷皆為仁元殉死。不久城破,其父、其弟也不屈而死。朝廷下詔追贈理李仁元知府銜,並在鄱陽與衍慶合建祠祭祀,另在樂平縣建專祠,其父予墀、母陳氏、妻金氏、弟誠元、妹三人、妾楊氏及仆、婦等人均附祀。
清朝進士
李姓起源
李姓源出有三: 1、 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到女華之子皋陶之時,作了堯帝的理官(相等於現在的法官)。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理官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理姓家族將面臨滅族之災。在這種情況下,理徵有一兒子叫利貞,便逃至伊侯之墟避難。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 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3、 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