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邑
朱邑(?―公元前61年),字仲卿,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人 ,西漢官員。朱邑初任桐鄉(今安徽桐城)嗇夫,掌管一鄉的訴訟和賦稅等事務,他處處秉公辦事、不貪錢財,以仁義之心廣施於民,深受吏民的愛戴和尊敬。數年後升任卒史(官署中的屬吏),朱邑兢兢業業協助太守發展生產,處理日常事務,顯示出卓越的才幹。漢昭帝時,朱邑被舉薦擔任大司農丞。漢宣帝時,升任北海太守。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朱邑因政績、品行第一,入任大司農,掌管全國租稅、錢穀、鹽鐵和財政收支,可謂是朝廷重臣。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朱邑去世。
朱邑 | |
---|---|
朱邑 | |
國籍 | 西漢 |
別名 | 仲卿 |
職業 | 官員 |
知名於 | 大司農 |
知名作品 |
|
目錄
人物生平
為人厚道
朱邑年輕時擔任舒城縣桐鄉(今安徽桐城)的嗇夫,掌管一鄉的訴訟和賦稅等事務。朱邑為人廉潔公正,待人寬容,做事本着對人慈愛和有利的原則,從不粗暴無禮地對待別人,撫恤慰問老人和孤寡無依的人,凡遇到他的都得到很好對待,深得當地吏民的敬愛。
朱邑後來升任太守卒史(官署中的屬吏)。漢昭帝在位時,朱邑因賢能優秀被推舉為大司農丞。漢宣帝在位時,升任北海太守。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朱邑因治理地方政績和個人品行排名第一,而調入朝中擔任大司農 ,掌管全國租稅、錢穀、鹽鐵和財政收支。朱邑淳樸厚道,和故舊的關係深厚,但生性公正,不能拿私人和他結交。漢宣帝重用他,大臣們敬重他。
舉薦賢才
當時張敞擔任膠東相,張敞給朱邑寫信說:"賢明的君內心裡學習遠古的聖君,廣泛地招納賢才,這的確是忠臣竭儘自己的能力的時候。只不過我守在雜難治僻遠的郡縣,受到規矩所束縛,胸懷短狹,原本沒有什麼奇才。即使有,向哪裡施展?您憑着清明的清行,掌管着國家的農業,就好像災荒之年吃糟糠都甜,豐年的時候糧肉都有富餘。為什麼呢?有和沒有的情況是不同的。過去陳平雖然有才幹,但也需要魏倩的幫助才能有位,韓信雖然是奇才,也依靠蕭何才能被重用。考察過去各個朝代的英俊之才,如果一定非得是像伊尹、呂望那樣的人才推薦,那麼這個人其實不用您就會嶄露頭角的。"朱邑很感激張敞的這番話,努力向朝廷舉薦賢才,有很多人得到他的幫助。朱邑雖然身在高位,但生活節儉,自己的俸祿都拿給族人和鄉親們使用,家中沒有剩餘的錢財。
病重去世
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秋天,朱邑去世。漢宣帝劉詢因朱邑是位奉職守法的官吏,對他的突然離世感到憐惜,於是下詔稱讚朱邑說:"大司農朱邑,廉潔有節義,縮減自己的飯食以示節義,在外面沒有有錢有勢的朋友,自己也不接受別人送的禮物,稱得上是賢人君子。現在遭到這樣的凶難,我非常同情他,賜給他的兒子黃金一百斤,用來祭祀他的父親。"
當初朱邑病重彌留之際,囑咐他的兒子說:"我原來做桐鄉的官吏,那裡的百姓愛戴我。我死後一定埋葬在桐鄉。後代子孫供奉我,也不如桐鄉的百姓。"等到朱邑死後,他的兒子將他安葬在桐鄉的城西,百姓果然一起為他立墓修祠堂,年年在祠堂祭拜他。
歷史評價
劉詢:"大司農邑,廉潔守節,退食自公,亡強外之交,束修之饋,可謂淑人君子"
班固《漢書》:①"廉平不苛,以愛利為行,未嘗笞辱人,存問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愛敬焉。" ;②"為人淳厚,篤於故舊,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③"身為列卿,居處儉節"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夫畏壘之庚桑,里人耳。桐鄉之朱邑,邑吏民耳。"
姚興泉《龍眠雜憶》:"桐城好,名官史書青,司農沒世多遺愛……膏澤遍生靈。"
史籍記載
《漢書·卷八·宣帝紀第八》
《漢書·卷八十九·循吏傳第五十九》
《資治通鑑》 卷二十五至卷二十六
朱邑墓
朱邑墓位於安徽省桐城縣城西南9公里處(今屬范崗鎮朱公村)。據《漢書》記載,神爵元年(前61年),朱邑去世。朱邑死後,朱邑的兒子依照朱邑的臨終遺願,將朱邑安葬在桐鄉(今安徽省桐城縣)城西。百姓為朱邑立墓修祠堂,年年在祠堂祭拜朱邑。
唐元和八年(813年),重修朱邑墓,所立之碑的碑文是著名書法家李邕所寫。明代桐城主簿夏仲寅在朱邑墓旁建"朱大司農祠",以紀念這位愛民惜民的先賢。唐碑早毀,明祠也圯,後世繼立碑,碑文曰:"漢大司農朱邑之墓",且楷書陰刻橫額與楹聯於碑面,橫額為"循良事業"四字,楹聯曰:"雲橫墓首山生色,露滴碑旁草亦春",惜此碑於1958年不幸遭毀。然而歷史終將銘記那些愛民惜民的俊艾先賢。1988年,安徽省桐城縣人民政府公布朱邑墓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撥專款修葺,重立墓碑誌。
明末桐城詩人方文《朱司農墓》詩云:"漢朝陵墓有誰存?丞相通侯不足論。底事嗇夫塋尚在,年年父老薦雞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