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朱公節,字允中,自號東武山人,浙江山陰縣人。明朝官員、文人。

自幼喪父,事母至孝。嘉靖年間舉人,歷官彭澤泰州知州,皆有政績。歸里講學稽山,終年六十二。有《東武集》。[1]

目錄

人物軼事

志行清介朱公節

朱公節(1503-1564),字允中,號東武山人,浙江山陰(今紹興市)人。明嘉靖十年(1531)中舉,會試屢次不第,遂在家鄉招徒講學。嘉靖二十三年(1544)至二十六年(1547)間,朱公節與陳鶴、沈煉、蕭勉、柳文等結社于山陰息柯亭,後徐渭、楊珂、錢楩、諸大綬、呂光升五位相繼加入,十人詠觴吟唱,「既希蹤古人議所從,復抵掌談當世事」,時人稱為「越中十子」。嘉靖三十二年(1553)經謁選任江西彭澤縣令,三十六年(1557)擢知泰州,兩年後棄官歸里,講學稽山以終。朱公節為人方嚴簡重,為士介介自持,為官存古循良之風。有《東武山人集》。

朱公節自己屢蹶春官,仕途坎坷,但他的兩個兒子都很爭氣。長子朱應,萬曆甲戌進士,任刑部主事,惜英年早逝。次子朱賡,隆慶戊辰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吏部尚書,位極人臣。隨着朱賡職位的升遷,歿後的朱公節也「步步高升」,累贈官至資政大夫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朱賡先後請申時行、沈一貫兩位內閣首輔為父親撰寫墓誌(見《賜閒堂集》卷二七)和墓表(見《喙鳴文集》卷十七),可謂備極哀榮。其實志、表二文都是源於朱公節生前好友柳文寫的《明故奉直大夫知泰州東武先生朱公行狀》,柳文無文集傳世,他所寫的行狀僅見於《東武山人集》(清乾隆二十六年西璧堂刊本)卷首。此書在民國重修浙江通志時就未能查訪到,國內僅國家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山西大學圖書館有藏,難得一見。今天我們了解朱公節的生平,行狀依然是最重要的材料。

孝友性成 追慕陶令

朱公節未出仕時即以孝友著稱。《東武山人集》卷六《甲午元夕》詩後周應宿跋云:「十子文章氣節,爭重一時,而海樵(陳鶴)之高逸、東武(朱公節)之孝友、青霞(沈煉)之忠義、天池(徐渭)之豪邁,尤卓卓較著者。」東武亦有「彝倫自天性,孝友根吾心」詩句明志。

「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萬曆紹興府志》載東武「幼孤,事母甚孝,既入仕,即以父產悉畀其弟」。父親去世時,弟妹俱幼,他煦育孤幼相共守,茹辛含苦攻儒業,期盼立身致孝,振興家緒。

東武在外為官,均將母親帶在身邊,每日處理公事完畢,都要向母親報告,俸祿交由母親保管,自己不留一點私蓄。罷官抵家嘆曰:「吾始為親而仕,今得奉親而歸,全也。」母親病重時,他日夜處帷中侍湯藥。朱賡《荼史》記載,東武喪母時年已六十,哭母過慟,又親自營建墓穴,冒風寒為母下葬,漸以成病,遂遘疾不起,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暮春病逝。

朱公節生平雅尚陶淵明之風節。社友柳文回憶:「曩在社中,編論前哲,謂士如不遇,當學淵明,乃為貞而不孤。大夫(東武)生與之同官,卒與之同壽,至其志行清介,詩文澹適,亦略相同。」朱公節和陶淵明都做過彭澤縣令,在抬着轎子負母赴任時,他笑曰「我猶勝陶公有母可養也」。清康熙初年,張岱編《有明于越三不朽圖贊》,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綱,搜集明代越中先賢百餘人事跡,朱公節入「立德」,評以「清介」,稱其「生平風采,略似陶靖節」,贊曰:「高風誰似,靖節復生,同官同歲,同德與名。」「同官同歲」不過巧合罷了,對士人來說,能夠和靖節先生「同德與名」,乃是極高的讚譽。

陶淵明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和潔身自守、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對朱公節有着深遠的影響。在詩作中,他往往自擬陶淵明:「五斗折腰非所好,承歡聊以代躬耕」,「折腰已愧前修跡,捧檄寧知孝子名」,「遠師莫笑來何速,自是淵明歸去遲」。和陶淵明一樣,他也把情懷寄託於菊花,如《客中九日無菊即席漫賦》三首:

長向天邊逢九日,每登高處即思家。

遙知東武山中菊,不見儂時不可花。

群芳落盡菊開時,九日無花較更遲。

莫向西風怨幽寂,欲將秋色媚霜枝。

花開花謝本無期,縱使先榮亦早衰。

但得開時風日好,不妨攜杖醉東籬。

客居九日沒有看到家中菊花,就忍不住心生思念,即席漫賦,足見詩人對菊花的深愛。在朱公節筆下,東武山中的菊花也似人有情,「不見儂時不可花」,可謂物我交融,情致深婉。[2]

參考文獻

  1.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明人傳記資料索引,1297:朱公節 字允中,自號東武山人,浙江山陰人。幼孤,事母孝。登嘉靖鄕擧,歷知彭澤、泰州,皆有循績,解組歸,講學稽山以終,年六十二卒。有東武集。
  2. 志行清介朱公節, 泰州新聞網, 2017-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