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入伏!一看就懂的寶寶三伏貼攻略來啦
三伏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熱、最濕、最悶的一段時間。所謂「伏」,既有伏邪、暑邪的意思,也有「趴伏」家中,少出門、躲暑濕的意味。本周就要迎來今年的三伏天了,家長們一直在問我:能不能、該不該帶寶寶去醫院貼三伏貼?[1]
目錄
哪些寶寶適合三伏貼?哪些寶寶不宜貼?
「小孩到底能不能用三伏貼?」最近常有家長這樣問我。
這個問題無法斬釘截鐵地給出確切答案。因為一不知寶寶體質,二不知寶寶身體狀況。比如最近有沒有生病、有沒有積食?中醫保健如果不談辨證,要取得好效果是很難的。所以,判斷寶寶是否能用三伏貼的大前提是一看體質,二看身體狀況。[2]
三伏貼適合體質明顯虛寒的孩子;抵抗力差、反覆感冒生病的孩子;患過敏性鼻炎等慢性病的孩子。
那身體健康的寶寶能不能用三伏貼?
可以但沒必要。若家長抱着不貼白不貼、多多益善的心態,反而有可能打破寶寶身體原本的平衡。而且,大熱天帶寶寶去醫院,室內空調冷、人又多,室外伏邪肆虐,反倒容易造成身體不適。[3]
三伏貼不適用於2歲以下的孩子;正在生病或明顯積食的孩子;有「熱氣上火」表現的孩子,包括虛火、積熱等熱證;有嚴重心肺功能疾病的孩子;對三伏貼過敏的孩子;有皮疹、皮損的孩子。
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三伏貼過敏,包括:皮膚敏感、對三伏貼組成里的中藥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麝香、麻黃、肉桂、小茴香、生薑等)過敏、對藥貼膠布本身過敏等。還要注意,有的寶寶雖然是明顯的虛寒體質、易感體質,應該很適合三伏貼,但是遇到發燒感冒,此時就不建議用三伏貼。
一定要在三伏天的「正日子」那天去貼嗎?
回答這個問題前,必須先了解,三伏貼遵循的是中醫「冬病夏治」的保健原理。
夏天是一年四季中陽氣最充足的季節。人在三伏、長夏時節,又有腠理疏鬆、經絡氣血流通的特點。因此這個階段溫補陽氣最為高效。
「陽氣足則百病除」。寶寶在夏天若能補足陽氣,抵抗力也會隨之提升。到了陽氣斂藏、以陰寒為主的冬天,就能少生病。
很多家長認為,三伏貼應當選初伏、中伏和末伏的頭天去貼,只有在那幾日去貼,陽氣才最足、效果最好。其實這個觀點是不太準確的,如果是對證的藥物敷貼,即使不在三伏天的第一天去貼,也能起到好的效果。
夏季天地間的陽氣源源不絕,拘泥於特定的某一天去醫院「扎堆」敷貼,沒有必要。更不必為了趕日子,故意隱瞞或忽略孩子的不適,對身體造成傷害。
我總是說,功夫在平時,只要認真學習中醫育兒、應季養護,就會知道,夏季補養陽氣的方法,遠不止三伏貼一種,效果也不見得比三伏貼差。艾灸、泡腳、應季食療方,晴朗無風時出門散步、微微發汗,或者找個向陽的房間,舒舒服服地曬曬後背,都是不錯的補陽選擇。
三伏貼效果不明顯、副作用多?
對中醫保健一知半解的家長,往往會對三伏貼抱有「立竿見影」的期待。一旦效果不符合預期,就覺得它沒什麼用,貼得不合適還會讓寶寶皮膚發紅、發熱甚至起泡等「副作用」很多的樣子。
首先、要說明的是,用了三伏貼後皮膚有些發紅、發熱的反應,大都是正常的,是身體往外透發邪毒的表現。不過,和大人不同,寶寶未必能忍受這種異樣感,會忍不住用手觸碰抓撓,很容易引起交叉感染。所以,如果寶寶出現這些情況,應立即停止三伏貼藥,不要擅自塗抹藥膏,管住寶寶的小手不去抓撓,待其自然痊癒。如果起了水泡、皮膚反應比較嚴重,還是帶寶寶去醫院就醫處理比較穩妥。
其次、家長要明白一個道理:三伏貼不是萬能貼,也不是包治百病、神乎其神。兒科中醫保健講究溫和、平穩,比起治病,更提倡整體、平衡的保健態度。比如,寶寶患了慢性鼻竇炎,可以通過三伏貼提高寶寶免疫力,使身體抵抗外邪的能力增強,生病機會減少,這樣鼻竇炎症狀就會慢慢減輕。
如果家長寄希望於三伏貼能立竿見影治好病,沒有將鼻竇炎的中醫調理、養護在日常生活中融會貫通,甚至用錯誤的方法養育寶寶,三伏貼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甚至是無效的。
三伏貼前後注意指南
如果確定寶寶當下的狀況適合敷貼,還有一些細則需要了解:
1、2020年三伏時間表
初伏貼 :7月16日(農曆五月廿六)至7月25日(農曆六月初五)
中伏貼 :7月26日(農曆六月初六)至8月14日(農曆六月廿五)
末伏貼 :8月15日(農曆六月廿六)至8月25日(農曆七月初七)
每次敷貼,間隔天數應為10天左右。如果寶寶體質比較差,可在醫生指導下,貼完末伏貼後的10天,再貼一次伏後貼加強。
2、敷貼前後注意事項
貼前:檢查寶寶身體,確認沒有不適合敷貼的情況。比如是否生病發熱,是否有較嚴重的積食,是否有「熱氣上火」,是否有皮疹、創口等。
貼時:貼劑並非貼得越久越好,兒童通常1小時以內即可。年齡較小的(3~6歲)敷貼時間以15~30分鐘為宜。貼時注意寶寶情況,發現有不適,立即取下貼藥。
貼後:24小時內注意不要吹空調,不要直吹風扇;貼後4~6小時內不要洗澡;貼後3天建議清淡飲食,不要吃滋膩高糖、寒涼生冷,以及海鮮、牛肉等高蛋白食物、「發物」;貼藥期間及過後2~3天,注意控制寶寶情緒,不要過於興奮、跑跳、晚睡。
視頻
參考文獻
- ↑ https://www.kepuchina.cn/health/disease/202007/t20200714_1645964.shtml 科普中國-樂享健康
- ↑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 ↑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