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犀·
木樨(mù xī),學名: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eiro)
別 名: 丹桂、刺桂、桂花、四季桂、銀桂、桂、彩桂、木樨、 岩桂、九里香 ,是木樨科、木犀屬常綠喬木或灌木,高可達18米;樹皮灰褐色。
小枝黃褐色,無毛。葉片革質,橢圓形、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全緣或通常上半部具細鋸齒,
兩面無毛,側脈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葉柄無毛。聚傘花序簇生於葉腋,或近於帚狀,
每腋內有花多朵;苞片寬卵形,質厚,無毛;花梗細弱,花極芳香;裂片稍不整齊;
花冠黃白色、淡黃色、黃色或桔紅色,雄蕊着生於花冠管中部,花絲極短,藥隔在花葯先端稍延伸呈不明顯的小尖頭;
果歪斜,橢圓形,紫黑色。9-10月上旬開花,翌年3月結果。花色的變化是因開花時間而不同,
同一植株上的花有白色、淡黃色和黃色,純白色的屬初開的花,即將凋落的花呈黃色。
原產中國西南部。中國各地已廣泛栽培。在園藝栽培上,由於花的色彩不同,有金桂、銀桂、丹桂等不同名稱。
木樨花為名貴香料,並作食品香料。木犀也是園林綠化常用樹種,家庭觀賞的主要盆栽樹種。[1]
目錄
木犀植物學史
截止到1992年,根據栽培的木犀(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eiro)其極大部分花序簇生於葉腋,而在原始文獻中,Loureiro(1790)卻把花序描述為近帚狀「Flos……racemis brevibus, sib-fasti-giatis, axillaribus, & terminalibus,…」。此外,De Candolle (1844)描述為傘房花序或圓錐花序,短,腋生「corymbis paniculisve axillaribus brevibus…」:Spach 描述為簇生花序「fasciculus」,近代大量文獻都如同 Spach 的描述「花序簇生於葉腋」。
《中國植物志》編委們在查閱廣東、浙江、江蘇、四川、福建等地大量標本中以及觀察庭園栽培植物中
,僅發現少數標本的花序近帚狀,俗稱四季桂(小灌木,高1.5-2.0米,一年中可開幾次花)。
按命名法規,具近帚狀花序的植株應為原變種,但除了花序有所不同外,
其他特徵包括營養體和花的結構等與非帚狀花序的植株基本一致,故未立其他變種,仍作同一種處理。
在園藝栽培上,由於花的色彩不同,有金桂、銀桂、丹桂等不同名稱,不同學者給予的等級也不盡同。
經觀察,花色的變化是因開花時間而不同,同一植株上的花有白色、淡黃色和黃色,純白色的屬初開的花,
即將凋落的花呈黃色,由於花的顏色不穩定,故《中國植物志》也未另立其他變種或變型。
木犀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或灌木,高3-5米,最高可達18米;樹皮灰褐色。小枝黃褐色,無毛。
葉片革質,橢圓形、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7-14.5厘米,寬2.6-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呈楔形或寬楔形,
全緣或通常上半部具細鋸齒,兩面無毛,腺點在兩面連成小水泡狀突起,中脈在上面凹入,
下面凸起,側脈6-8對,多達10對,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葉柄長0.8-1.2厘米,最長可達15厘米,無毛。
聚傘花序簇生於葉腋,或近於帚狀,每腋內有花多朵;苞片寬卵形,質厚,長2-4毫米,
具小尖頭,無毛;花梗細弱,長4-10毫米,無毛;花極芳香;花萼長約1毫米,裂片稍不整齊;
花冠黃白色、淡黃色、黃色或桔紅色,長3-4毫米,花冠管僅長0.5-1毫米;雄蕊着生於花冠管中部,
花絲極短,長約0.5毫米,花葯長約1毫米,藥隔在花葯先端稍延伸呈不明顯的小尖頭;
雌蕊長約1.5毫米,花柱長約0.5毫米。果歪斜,橢圓形,長1-1.5厘米,呈紫黑色。花期9-10月上旬,果期翌年3月。
木犀產地生境
原產中國西南部。中國各地已廣泛栽培。木犀適應性強,適生疏鬆透氣、保水力強的微酸性土壤。
木犀主要價值
經濟:花為名貴香料,並作食品香料。
觀賞:木犀也是園林綠化常用樹種,家庭觀賞的主要盆栽樹種。
藥用:木犀油含有多種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各種微量元素,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80%或以上。
木犀油還有增進膽汁分泌,增強消化系統功能,預防老年人大腦衰老,促進嬰幼兒骨骼和神經系統發育等作用。木犀油富含有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
素E。能有效地避免因脂肪被氧化而發生的細胞老化所帶來的色斑、皺紋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