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有袋目是哺乳綱後獸次亞綱的1目。其幼仔出生時發育不全,雌獸有袋囊供幼仔繼續發育。在大洋洲,有袋類與有胎盤類平行進化,適應輻射,產生許多不同的種類。現生有袋類共有9科80屬250種。有袋類與有胎盤類在一些重要方面比較接近。如身體被毛、單一的下頜骨、具乳腺、胎生等;但有些方面還停留在比較原始的水平,如有泄殖腔,沒有真正的胎盤。肩帶上有烏喙骨的殘餘,腰帶上有上恥骨等。[1]

目錄

簡介

像袋鼠或考拉那樣的長有育兒袋的哺乳動物是有袋目動物。世界上有袋目動物約有280種,其中75種是生活在美洲的負鼠,其餘種類都生活在澳大利亞及周圍的島嶼上。有袋動物目靠吃昆蟲、樹葉、肉類為生,它們生活在多種多樣的環境裡,從荒漠、雨林的洞穴到樹上、地面,都有它們生存的痕跡。有袋目動物的妊娠期都很短,例如負鼠只有13天。它們生下的幼崽很小,沒有毛髮,像粉紅色的小蟲子,幼崽穿過母親身上的軟毛爬進育兒袋,在那裡它們以奶為食,直到長大離開為止 [2]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澳大利亞及伊里安島,其次是南美洲和中美洲。如大袋鼠、袋狼、袋狸和負鼠等

外形特徵

有袋目頭骨的鑑別特徵是:下頜角突向內彎、鼻骨後部較寬,前頜骨永不與額骨接觸,顴骨向後延伸構成頜關節窩的一部分,齶骨後緣較厚等。

下屬分類

現生有袋目共有9科80屬250種,其中袋鼠科樹袋熊科負鼠科、袋熊科較多為人所知。

袋鼠科 袋鼠科(macropodidae):有袋目的1目。身體的大小差異很大,體長23.5~160厘米;頭小,尾長而被毛,基部變粗;後肢比前肢顯著強大。前肢具5趾,後肢缺第1趾,第2、3趾小,並由皮層連接在一起,第4趾最長,第5趾次之;雌獸都有很發達的袋囊,內有4個乳頭,但通常只有2個有機能。共17屬52種。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新幾內亞及其鄰近島嶼。 本科動物除1個樹棲的屬──樹袋鼠外,都適應跳躍生活、草食性。由於具有類似反芻的消化方式,能占據對其他大型哺乳動物不利的區域。在繁殖上也有特別的適應:雌獸在袋囊中有了幼仔以後,仍可交配受孕,但受精卵發育到100個細胞階段就停止發育;如果袋囊中的幼仔死亡,胚胎則繼續發育;幾周後第2個幼仔又可降生。 袋鼠類分為9個類群: ①鼠袋鼠,包括5屬,為袋鼠中最小的和最原始的類群。其中,麝袋鼠屬後足具有發育良好的第1趾,前肢與後肢接近等長;短鼻袋鼠屬、赤褐袋鼠屬、荒漠袋鼠屬、長鼻袋鼠屬尾短而裸,能纏繞用以攜帶築巢的樹枝。

②兔袋鼠,包括2屬,即兔袋鼠屬和條紋袋鼠屬,它們能在低草中隱藏並適應跳躍生活,與兔類相似。

甲尾袋鼠,包括1屬onychoalea,尾端具1角質距。

樹袋鼠,包括1屬dendrolaus,適應樹棲生活,前肢再次發展,約與後肢相等。

⑤岩袋鼠,包括兩屬,即岩袋鼠屬和小岩袋鼠屬。適應岩棲攀爬生活,足墊十分發達。

小叢林袋鼠,包括兩屬,即短尾小叢林袋鼠屬和紅腳小叢林袋鼠屬。喜棲於沼澤地區的草叢、灌叢和密林中。

叢林袋鼠,包括1屬,為中型袋鼠。較大袋鼠略小。

⑧新幾內亞林袋鼠,包括兩屬,即林袋鼠屬和山林袋鼠。

⑨大袋鼠,包括1屬macropus,是有袋類中的「巨人」,體長可達1.6米,站立時高達2米左右。

樹袋熊科 樹袋熊科(phaseolarctos):僅樹袋熊(phaseolarctos cinereus)一種,英文名為koala,所以又叫考拉,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乾旱森林,高度特化的植食性,只食桉樹葉。耳有毛叢,鼻裸露,無尾(有時也稱為無尾熊)。成年體重8-10千克。齒式:3/1,1/0,1/1,4/4=30,上下齒列在前齒和頰齒之間有虛位。每產一仔,幼仔出生時僅5.5克重,在袋內哺乳6個月,以後數月騎在母獸背上繼續生長。第三或第四年才成熟,壽命約20年。獨棲,夜間活動。有三個亞種:p.c.victor,產於維多利亞、p.c.cinereus,產於新南威爾斯、p.c.adustus,產於昆士蘭。

負鼠科 負鼠科(didelphidae):有袋目的1科,通稱負鼠,為中、小型獸類。大多數具有能纏繞的長尾。尾毛稀疏並覆以鱗片。少數種類尾短而具厚毛。四肢短,均具5趾。拇指大,無爪,能對握。共12屬66種。分布於加拿大東南部,向南通過美國東部和墨西哥到達阿根廷境內南緯47°的地區。北美大負鼠、灰四眼負鼠、水負鼠3屬具清楚的袋囊,其餘的屬或不具袋囊或僅有兩條皮褶。雌獸具7~25個乳頭。

負鼠類能適應多種環境,大多營樹棲或地棲生活,只有水負鼠營半水棲生活。夜行性。多雜食,但也有隻食蟲的和食肉的種類。繁殖率很高,懷孕期僅10餘天,幼仔出生時比蜜蜂還小,前肢十分發達,並具銳爪(到達袋囊後脫落)。幼仔在袋中發育60~70天後即可自由出入袋囊,再過1個月左右離開母體獨立生活。負鼠類的自衛方法是裝死。壽命很少超過兩年,是食肉動物和人類獵取的對象。由於繁殖率高,食性廣,適應能力強,負鼠類數量和分布依然在增加和擴展。

袋熊科

袋熊科(vombatidae):體形粗壯似熊,眼小,臉似鼠。體重可達35千克。頭骨略扁平,鼻面部相對較短。齒式:1/1,0/0,1/1,4/4=24,所有牙齒無齒根,終生生長。尾退化。育兒袋向後開口,內有一對乳頭。四肢短而有力,前足五趾,寬而具長爪。後足第三和第四趾合併。富有挖穴能力,穴長往往超過30米,洞穴向外開着,或位於岩石堆下。主要吃草,但也吃根和樹皮。包括兩屬:毛袋熊屬(lasiorhinus),只有毛袋熊(lasiorhinus latifrons)一種;袋熊屬(vombatus)包括袋熊(vombatus ursinus)和粗毛袋熊(vombatus hirsutus)兩種。袋熊又稱為普通袋熊(vombatus ursinus)。

袋鼬科

袋鼬科成員多數體型較小,與老鼠接近,其中某些種類的袋小鼠體重僅4克,頭體長不及6厘米,是最小的有袋類,也是最小的哺乳動物之一。袋鼬科現存最大的成員是分布於塔斯馬尼亞島的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也是現存最大型的食肉有袋類之一,頭體長約60厘米,強壯而兇悍。袋鼬科第二大的成員是斑袋鼬,大小如貓,也是澳洲大陸現存體型最大的食肉有袋類。原本常見於澳洲大陸東部的東袋鼬(Dasyurus viverrinus,即食魚袋鼬)在澳洲大陸可能已經滅絕,僅存於塔斯馬尼亞島。袋鼬科成員很多為樹棲性,也有一些為陸棲,其樹棲性成員尾部均不具纏繞性,但是有些種類有蓬鬆的尾毛用於平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