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有美堂記(計宗道)

​​ 有美堂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有美堂記》中國當代作家計宗道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有美堂記

北宋仁宋嘉祐二年(1057),龍圖閣學士、尚書省吏部郎中梅摯(字公儀)出任杭州知州。臨行前宋仁宗賜詩送行,詩的開篇寫道:「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梅摯到任後,頗有政績,因而依錢塘之山水,發文人之雅興,在吳山上修建一堂,取仁宗賜詩首章名之曰:「有美堂」。嘉祐四年(1059),梅摯改任知江寧府,屢次邀請與之有詩文往來的文壇領袖歐陽修為之撰記。當時歐陽修正在京城任給事中,朋友之請無法推託,就寫下這篇《有美堂記》。這也就是本文的寫作緣起。

《有美堂記》一文,一反向來流行的頌諛文字的寫法,抓住都會繁華與湖山明麗着筆,行文有如剝筍,逐步比較,層層深入,展示了錢塘的水光山色和繁華盛麗,使讀者沉浸於美妙的遐想。不僅如此,作者更如一位高明的導遊,以其藝術家的深刻修養和廣闊的社會閱歷,為我們指明了一條觀賞山水都會,獲取醉人審美快感的門徑

王安石在其名作《游褒禪山記》中深有感慨地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乎險遠,而人之罕至焉。」歐陽修也有這種認識,他認為山水之至美者往往在乎「寬閒之野、寂寞之鄉」,譬如羅浮、天合、衡岳、廬阜、洞庭、三峽,這些奇偉秀絕的景觀,哪一處不在下州小邑,窮鄉僻壤呢?作者認為要觀賞這種奇絕的自然美,只有那些「幽潛之士,窮愁放逐之臣」才有可能。也就是說,只有那些隱居岩穴、貶斥荒蠻之士才能獨得其美,獨獲其樂。這裡,實際是指明,要達到對自然美的審美觀照,不僅要身臨其境,有一個良好的審美視角、審美視點,更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審美品格。我國古代美學中早有「比德」之說,《論語》中就多次提到「君子比德於玉」,「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在觀賞山水之美時,隨着觀照者心理的外射活動,自然的山水已被人格化。放逐之臣、隱居之士暫忘利祿,「放心於物外」,渴望使自由的心境與蘊含自由精神的山水融為一體,因而也就能獲得最大的精神愉悅。

與這種自然美、這種藝術中的「逸品」相對而言,作者提出了另一種類型的美:「盛麗」。這種美不同於自然美,它存在於四通八達,舟車交匯,人物富贍的通都大邑,它向人們展示了人類偉大的創造力,經濟的繁榮與興旺,這是一種繁華的美,它需要的是富足、自豪、得意的觀賞者。

兩種形態的美都能給人以審美的快樂,作為觀賞者的最大幸運莫過於兼得並有之。然而現實難免有缺憾。作者認為「夫舉天下之至美與其樂,有不得而兼焉者多矣」,「然其為樂,不可得而兼也。」這樣看來,奇偉秀絕皆在險遠之地,通邑大都又無山水之資,能集自然美與人工繁華於一身的勝地,只有金陵與杭州。然作者比較而言,金陵屢經戰亂,六朝繁華,已成舊夢;頹垣廢址,悽愴傷懷。所以天下唯有錢塘,而錢塘獨有「有美堂」為至美、至樂之所在。到此為止,作者已為描繪充滿和諧統一美的杭州山水和都市風光布置好了廣闊的背景,隨着作者墨跡所至,一幅天下獨絕的畫面最後在我們眼前展開了:水面明澈的河流如鏡似帶環繞山間。東南奇觀的錢塘江上,風帆點點,如雲似雪,江濤浩渺,漸去漸遠,最後沒入無垠,海天一片。近處,樓台華屋,「參差十萬人家」;車水馬龍,商賈如雲……山水登臨之美,人物都市之繁,無一或缺,兼為我有。 自然的造化與人工的奇偉在這裡交相輝映,爭奇鬥豔。

[1]

作者簡介

計宗道,品詩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