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橘
月橘(學名:Murraya paniculata var.mollissimum),(英文名稱:Common jasmine orange、mock orange、Orange Jasmine、Orange jessamine),別稱七里香、台灣海桐等。月橘的花因濃郁而獨特的香味,能飄散往遠處故而有七里香、九里香、十里香、千里香、萬里香、滿山香等之稱。
目錄
分布範圍
產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及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省區的南部。
生於低丘陵或海拔高的山地疏林或密林中。石灰岩地區較常見,花崗岩地區也有,有時為小面積範圍內的單優種。
據以前描述的模式植株,是從中國南方引種的,但該模式標本已失傳。另選采自印度的作代模式。[1]
形態特徵
小喬木,高達12米。樹幹及小枝白灰或淡黃灰色,略有光澤,當年生枝綠色,其橫切面呈鈍三角形,底邊近圓弧形。
幼苗期的葉為單葉,其後為單小葉及二小葉,成長葉有小葉3-5、稀7片;小葉深綠色,葉面有光澤,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9厘米,寬1.5-4厘米,頂部狹長漸尖,稀短尖,基部短尖,兩側對稱或一側偏斜,邊全緣,波浪狀起伏,側脈每邊4-8條;小葉柄長不足1厘米。
花序腋生及頂生,通常有花10朵以內,稀多達50餘朵;萼片卵形,長達2毫米,邊緣有疏毛,宿存;花瓣倒披針形或狹長橢圓形,長達2厘米,盛花時稍反折,散生淡黃色半透明油點;雄蕊10枚,長短相間,花絲白色,線狀,比花柱略短,藥隔中央及頂端極少有油點;花柱綠色,細長,連子房長達12毫米,柱頭甚大,比子房寬或等寬,子房2室。
果橙黃至朱紅色,狹長橢圓形,稀卵形,頂部漸狹,長1-2厘米,寬5-14毫米,有甚多干後凸起但中央窩點狀下陷的油點,種子1-2粒;種皮有棉質毛。
花期4-9月,也有秋、冬開花,果期9-12月。[2]
繁殖方法
主要以扞插、播種及高空壓條法繁殖,扞插法苗多,但成株慢,播種法則可快速獲大量苗木,故一般大多選用播種法。主要蟲害為蚜蟲引致的煤煙病、星天牛幼蟲侵害基部及粉蚧。
主要價值
根、葉用作草藥。味微辛,苦而麻辣。性溫,一說有小毒,通經絡,行氣,活血,散瘀,止痛,鎮驚,消腫,解毒。治感冒、頭痛、胃痛、牙痛、風濕骨痛、跌打腫痛。
根皮鬆軟,淡黃色,據報道,根的50%酒精浸劑可用作口腔粘膜表皮麻醉劑,用兩面針和千里香的根50%的酒精浸劑,可減輕局部刺激作用。
根皮含微量吲哚類生物鹼yuehchukene,又含skimmianine.花及葉均含15種以上的精油,以γ-elemene(占30%)neriolidol、trans-caryophyllene等,後二者各占11%以上。又含黃酮類化合物:exoticin等。花瓣、果、莖皮等,又含不少於16類的「簡構」香豆素,如 coumurrayin等。據動物試驗 yuehchukene有強效的抗着床活性。[3]
《藥典》
【阿昌藥】外牙可救,奶賣苗:根、葉治跌打腫痛,風濕骨痛,牙痛《德宏藥錄》。
【德昂藥】節我洞:功用同阿昌族《德宏藥錄》。
【景頗藥】Gaulam hom:功用同阿昌族《德宏藥錄》。
【佤藥】拉孟西為:葉治瘧疾,流感,感冒,風濕熱,扁桃體炎《滇藥錄》。
【彝藥】本訥錫:根、葉治胃痛,風濕骨痛,跌打腫痛,感冒頭痛,破傷風,牙痛,流腦,手術麻醉《楚彝本草》。葉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風火蟲牙,胃脘冷痛,腎病水腫《哀牢》。
【苗藥】都九里香:葉治心氣痛,跌打損傷《桂藥編》。
【瑤藥】哈羊:葉治骨折《桂藥編》。
【壯藥】棵九里香,九柳香,美剛下:枝、葉治風濕骨痛,關節痛;葉治吹風蛇咬傷;全株治疥瘡《桂藥編》。
本種提示
九里香與千里香是兩個很近緣的種。二者的區別在於九里香的自然分布在離海岸不遠的多屬砂壤地方,喜陽光,耐乾熱,植株較矮小,但在香港鄰近的大嶼島上,有頗高大的老齡樹,其花與葉均較小。千里香則見於較內陸地區的山地林中,立地較濕潤,頗耐蔭。但也見於季節性乾旱的石灰岩山地,在廣東省陽山縣的石灰岩山地次生林中,有以千里香為優勢的混交林,樹的胸徑在10厘米以內,在博羅縣羅浮山,有百年以內的老樹,在海南三亞市的甘什嶺密茂林中,有高達12米,距地表約50厘米處的樹幹直徑達35厘米的老樹。在器官形態上,九里香的小葉是在葉片的中部以上最寬,頂端鈍,有時急尖或近於圓,成熟的果長與寬約略相等,頂急尖或鈍;千里香小葉的最寬處通常在中部以下,頂端長漸尖,成熟的果長遠過於寬,多呈狹長橢圓形,頂端錐尖。前者多栽種作綠籬,或作盆景,後者尚未見有栽培,而其根多作中草藥用。在良好的環境條件下,後者的花遠較大,花瓣長達2厘米,台灣產的多屬此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