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月亮与篝火

内容简介

《月亮与篝火》是切萨雷·帕韦塞的代表作品,本书的主人公鳗鱼在厌倦了无休止的搜寻梦想和神话般的漂泊后回到家乡。他惊喜于时间不曾经过他家乡的山丘时,发现其他的都变了。童年的时光虽然艰辛但让他回味,物是人非让他再也找不到一种和谐来放归自己的天性。百感交集中,他又踏上了旅程。

作者简介

切萨雷·帕韦塞(1908-1950),意大利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他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不仅标志着意大利一种“新文学”的开始,而且对当时意大利文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诗集《苦役》,小说《月亮与篝火》《八月的假期》《同志》《美丽的夏天》《山间小屋》等。

原文摘录

我真愚蠢,我说,二十年来一直在外面,这些村镇在等待着我。我想起了第一次走在热那亚的大路上的那种失望——我走在路的中央,寻找一点草。那里有港口,不错,有女孩们的脸,有商店和银行,但是一片芦竹丛,一股柴捆的气味,一块葡萄园,这些在哪里?月亮与篝火的故事我也知道。只是我发现,我不再知道自己知道它。 我们在这个村镇里都太无知。共产党不是谁想是就是的。以前有一个,人们喊他叫阴沉脸,他自以为是共产党员。他在广场上买辣椒,他喝酒,然后在夜里大喊大叫,这些人做的坏事比好事多。需要一些不无知的共产党员,不会败坏名声。那个阴沉脸,人们很快就让大家都欺负他,再也没有人向他买辣椒了。他不得不在这个冬天离开了。

书评

我曾经有许多这样的经历,很期待一本未曾译成中文的书,在这种期待成为一种哀怨之时,期待中的书被译介过来了;于是第一时间买回来读,可刚读了一部分,就很失望,完全对应不了自己那么久以来的期待,科塔萨尔和奥内蒂就是这样的例子,而在这么多的期待当中也有例外的,例如伯恩哈德,他完全对应了我的期待;帕韦泽的《月亮与篝火》也是我期待了很久的一本小说,想当初,自己翻译帕韦泽的诗集也是出于一种愤慨,这么重要的作家竟然没有译成中文。不过,当我读完《月亮与篝火》时,我很庆幸读到这么好的小说,它对得起我的期待,他对得起这么诗意的名字。 小说讲述了一个从小不知道自己亲生父母的私生子“鳗鱼”,被养父收养,从小梦想着闯荡世界,可当后来去了美国后,却发现那里的生活并不像自己童年所梦想的那样,而当年所憎恨的生活,却是如今最怀念的,于是有了一次返乡之旅。 整部小说以跳跃式的叙述手法描写了主人公“鳗鱼”的一次充满感伤的还乡之旅,也可以说小说是帕韦泽所谓精神自传,有自己生活的影子。和鳗鱼在美国经历了几任女友,帕韦泽也有一个美国女友,而且还是个好莱钨演员,他很爱她,可她只是玩玩。写《月亮与篝火》的时候,帕韦泽刚刚和她分手,写小说的目的也很简单,希望能够借助小说的成功挽回失去的恋人,小说出版后果然很成功,第二年就获得斯特雷加奖,可失去的恋人却无法挽回,这也最终促使他走向极端。 于是在小说中,帕韦泽塑造了一个不爱女人的鳗鱼,他只是和她们睡觉。如果要问他爱什么,他爱的是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人们,狗,植物,空气和水,爱这片土地上仰望看到的月亮,爱这片土地上点燃的一堆篝火。是这些组成了他的眷恋。 鳗鱼回到家乡,养父一家全都不在了。养母早在自己出国以前就死了,两个姐姐嫁人以后,也都在不幸的婚姻中死去,看到这个的时候,我有些疑惑,整篇小说中谈到许多婚姻,可没有一个幸福的,也许婚姻本来就不幸福的,可那么多落下悲惨下场的婚姻也太频繁了吧。女人不是病死,就是被自己的丈夫杀死,而这些都是在帕韦泽那既冷静又充满的诗意的句子描述出来的。 生活在这些乡间的男人,也和我国的农村人民一样,打老婆,打孩子,为什么,书中点出问题所在就是致命的贫困,是“没有出路的生活带来的愤怒。” 葡萄意味着幸福生活。如果在未熟的葡萄是酸的,等待葡萄成熟的过程,也是等待幸福生活的过程,只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 在整篇小说葡萄园总是被一再提起,男女在葡萄园偷情,流浪者在葡萄园憩息,游击队员潜藏在葡萄园,甚至绝望的农民在葡萄园上吊,在这里,葡萄园不仅幻化成人们的乐园,它更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的见证。 小说不断借助农民之口表达作者自己对社会的谴责,“首先必须是政府烧掉钱和所有保护钱的人……是钱,总是钱,有钱或没有钱,只要它们存在,任何人都不会得救。” 鳗鱼在少年钦托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甚至把自己的期望投射在钦托身上,他说:“如果你父亲让你来,我让人教你一门手艺。”这在某种程度也预示了后来的不幸,意大利的农民和中国农民一样,总是不停生啊生,可关于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是从来不怎么关心的,他们不会关心将来的长大的孩子万一成为法西斯的炮灰怎么办,他们不在意这个,他们只是生而已。 整本小说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这也注定了帕韦泽本人的命运。书中的那个杀了自己的岳母和妻子的男人,在追杀自己的儿子未成后自杀。他想杀了自己的全家只是出于一个简单的原因:活着太痛苦,还是死了自在。最终小儿子逃到鳗鱼身边,鳗鱼把他交给自己的好哥们,这个孩子,一生都会生活在这样的阴影下。正如经历了二战的意大利,他们既不是失败者也不是胜利者,墨索里尼的存在让他们耻辱,而游击队员的存在好像又让他们站在反法西斯的一边,可他们既不能象德国那样悔罪,也不能象英法那样享受胜利。意大利的身份太尴尬了。 年轻人总是向往外面的世界,想去离家乡更远的地方,“我想要去更远的地方……我需要去一个地方……我希望它是遥远的,希望我家乡任何人都没有到过那里。” 总是不做太多的停留。又会去另一个离家更远的地方,他之所以这样做,好像是为了战胜自己的那种厌倦感,这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契合了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的主题。 主人公鳗鱼私生子的身份,曾经在童年备受困扰,可是在经历一番在世界各地的闯荡之后,才明白这世上所有的人都是私生子。 帕韦泽在小说中继续他在诗中未完成的主题,或者说他的小说是扩大版的添加了更多细节的诗,他的诗被评论家称为小说诗,他的小说也可以被认为是诗小说。和奈瓦尔,格拉克的诗意小说不同的是,帕韦泽的诗小说更多是一种现代诗,充满了隐喻,许多情感是隐藏在文字下面,这一点深刻地体现出他的翻译工作对他的写作的影响。作为海明威,福克纳等美国作家的意大利语译者。或多或少地受着这方面的影响,甚至在译介美国诗人马斯特斯的过程,他本人的诗就受马斯特斯的影响很深。马斯特斯的代表作《匙河集》很像是安德森《小城畸人》的诗歌版。 帕韦泽的这本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很符合生态主义文学观点,一个人年轻时向往城市里的生活,到了中年,却想返回农村,想过那种在泥水里打滚的生活。在几年前发表的另一篇中篇小说《山上的房子》中他也表达着这样的情景:一个知识分子厌倦城市的生活,回到乡村找寻童年的感觉。可以说这也是贯穿于帕韦泽所有小说的一个恒久的主题。 和同样描写意大利农村题材的代表小说——西龙尼的《酒和面包》不同,《月亮与篝火》是一种现代诗的语言,很多隐讳和省略,而西龙尼则更多的是在用曼佐尼式的语言在写作。 读这本关于农村题材的小说会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农村题材的小说可以这样写,不必象某些中国作家老是写一些老光棍看着小寡妇雪白的奶子流下了哈喇子或公公上了儿媳妇的床之类的东西。整本小说用字很节俭,可见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的影响,许多意涵都在文字以外,靠读者的想象去填补。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