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曾侯乙墓外棺

曾侯乙墓外棺戰國時期曾國諸侯乙的葬具,1978年出土於中國湖北省隨縣(今隨州市曾侯乙墓,為曾國國君乙的葬具。該棺為中國國家一級文物,現存湖北省博物館[1]

目錄

出土

1978年,因駐紮在湖北襄陽隨縣擂鼓墩附近的武漢空軍後勤部雷達修理所擴建廠房,曾侯乙墓被發現。曾侯乙墓分東、中、西、北四室,東室為放置墓主曾侯乙主棺的墓室。墓主主棺為兩層套葬,外棺以青銅為框架,用梓木板鑲嵌,總重約10噸。

形制特徵

曾侯乙墓外棺,此棺長3.2m,寬2.1m,高2.19m,大型漆器,棺外壁漆繪各式紋飾。重約七噸,原位於地下13米深的墓穴之中,是其墓室內的主棺。棺內套有一內棺,成殮着墓主人的屍骸。

紋飾和圖案是該棺較為獨特之處。該棺外壁以黑漆為地,上施朱彩,並以透雕浮雕圓雕等技法雕琢出各樣紋飾。棺身上紋飾構成二十組圖案,每組以陰刻的圓渦紋為中心,周邊飾以朱繪龍形捲曲勾連紋。銅立柱外表施朱、黃結合的花瓣紋,銅足上為鱗紋。紋飾色彩艷麗,線條自然流暢。形制碩大,結構奇特,棺外壁漆繪各式紋飾。

其外棺採用透雕、浮雕、圓雕等技法,彩繪色彩艷麗、對比強烈,用筆自然流暢,文飾有雲紋、三角形紋等,尤其以龍紋變化複雜,最具特色,系銅框架里嵌厚木板構成,重七噸半外棺的裝飾並不華麗,但設計者十分細心:外棺一側的下方,還開了一個門洞,有人猜測,這也許是為了讓主人的靈魂能夠自由出入。

曾侯乙墓

1978年發掘於隨州城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是一座戰國早期曾國國君墓。這座沉寂2400年左右的地下宮殿,共出土禮器樂器、漆木器、金玉器、兵器車馬器竹簡1.5萬餘件,文物保存之完好、種類之齊全、數量之多,令人嘆為觀止。

自曾侯乙墓重見天日,專家們就對其進行孜孜不倦的研究,發現曾侯乙墓文物創下許多「之最」:世界上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圖[2];先秦時期最大、最重的青銅酒器;目前所見最早的竹簡實物;出土、漏匕、杯、帶鈎等一批金器,數量之多在先秦墓葬中罕見,2156克的金盞更是出土最重的先秦金器;十二律俱全、一鍾雙音的曾侯乙編鐘,是音樂性能最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樂器之王及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

這些文物共同體現了先秦時期中國在藝術、技術、天文等方面的極高成就。

視頻

曾侯乙墓外棺 相關視頻

央視高清紀錄片《發現曾侯乙墓》,1978年2月
譚維四 揭秘曾侯乙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