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紫貝母
暗紫貝母 |
中文名稱:暗紫貝母 拉丁學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 界:植物界 科屬:百合科、貝母屬 分布區域:四川西南部,青海東南部 拼音名:àn Zǐ Bèi Mǔ |
暗紫貝母(學名:FritillariaunibracteataP.K.Hsiao & K.C.Hsia)是百合科,貝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深埋土中,葉在下面為對生,散生或對生,條形或條狀披針形,花單朵,深紫色,有黃褐色小方格;葉狀苞片,花葯近基着,花絲具或不具小乳突;蒴果棱上的翅很狹,寬約1毫米。6月開花,8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四川西北部(松潘、若爾蓋、馬爾康、刷經寺、洪源、理縣)和青海東南部(興海、河南、果洛、班瑪)。生於海拔3200-4500米的草地上。
本種為藥材「川貝」的主要來源。
目錄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鱗莖深埋土中,外有鱗莖皮,鱗莖由2枚鱗片組成,直徑6-8毫米。植株長15-23厘米。
葉在下面的1-2對為對生,上面的1-2枚散生或對生,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3.6-5.5厘米,寬3-5毫米,先端不捲曲。
花單朵,深紫色,有黃褐色小方格;葉狀苞片1枚,先端不捲曲;花被片長2.5-2.7厘米,內三片寬約1厘米,外三片寬約6毫米;蜜腺窩稍凸出或不很明顯;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一半,花葯近基着,花絲具或不具小乳突;柱頭裂片很短,長約0.5-1毫米,極少能長達1.5毫米。
蒴果長1-1.5厘米,寬1-1.2厘米,棱上的翅很狹,寬約1毫米。花期6月,果期8月。[1]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5~23cm。鱗莖直徑6~8mm。葉多對生,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3.6~5.5cm,寬3~5mm。花單生,葉狀苞片1枚;花被片長2.5~2.7cm,深紫色,有黃褐色小方格,寬6~10mm;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一半,花葯近基着;柱頭裂片很短,長約0.5~lmm。蒴果長1~1.5cm,寬1~1.2cm,有棱,棱上具狹翅,寬約1mm。花期6月,果期8月。[2]
性狀:鱗莖圓錐形或心臟形,直徑5~9mm,高4~8mm。表面類白色,較光滑。外層兩枚鱗葉大小懸殊,大鱗葉緊裹小鱗葉,小鱗葉露出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頂端較尖或鈍圓,多閉合,底部較平整,微凹入。內有細小鱗葉及心芽。氣微,味微甜。[3]
近種區別
該種具1枚苞片,苞片先端不捲曲,柱頭裂片很短,長0.5-1毫米(在四川西部極個別標本長可達1.5毫米)等特徵與上一種很相似,但花深紫色,有不明顯的小方格或幾無,易於區別。[4]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四川西北部(松潘、若爾蓋、馬爾康、刷經寺、洪源、理縣)和青海東南部(興海、河南、果洛、班瑪)。生長於海拔3200-4500米的草地上。[5]
藥用價值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的鱗莖。7~9月苗未枯萎時採挖,帶泥曝曬或微火烘,隨時用竹、木器翻動,至表皮現粉白色時篩去泥士,裝入麻袋,輕輕撞去附土及老皮,再曬乾。[6]
性味:性微寒,味苦、甘。
化學成份:含去氫川貝鹼(chuanbeinone)、西貝素(imperialine)。[7]
本種為藥材"川貝"的主要來源。在四川若爾蓋、小金、南川等縣有少量栽培。據四川醫學院同志觀察,本種在火燒山以後,無性繁殖異常迅速,每人每天可收挖2 000多個鱗莖,約達一斤半。無性繁殖方式多種多樣,有的從鱗莖伸出1-4條長5-6 (-14) 厘米的走莖,走莖中間或末端長出新鱗莖;有的在莖的下部,上下長出兩個鱗莖,如串珠狀,下面那個鱗莖深埋土中,可達26厘米之深。
在過去一些藥書上曾有松貝 F. sungbei Hsiao et K. C. Hsia 的名稱,即為本種 之裸名。因松貝為藥材名稱,有多種來源,故改用本名。
性味:味甘、苦;性微寒。
歸經:歸肺;心經。
功能主治: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腫。主肺虛;久咳;虛勞咳嗽;燥熱咳嗽;肺癰;瘰癧;癰腫;乳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研末,1-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脾胃虛寒及寒痰、濕痰者慎服。反烏頭。
參考資料
- ↑ 暗紫貝母,植物智
- ↑ 暗紫貝母的功效與作用,99健康網,2014-12-01
- ↑ 暗紫貝母的功效與作用,99健康網,2014-12-01
- ↑ 暗紫貝母,植物智
- ↑ 暗紫貝母,植物智
- ↑ 暗紫貝母的功效與作用,99健康網,2014-12-01
- ↑ 暗紫貝母的功效與作用,99健康網,201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