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寺
普渡寺 |
中文名稱;普渡寺 始建;明代 原名;皇城東苑 又名;小南城 |
普渡寺始建於明代,原名為皇城東苑,又名"小南城",占地近10000平方米,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清初為攝政王多爾袞的府邸,乾隆20年(1755年)重新修葺擴建,後乾隆賜名普渡寺,這也是歷史上最後一次修建,距今已有247年。普渡寺建築非常獨特:建在高台之上,而且窗欞低矮。古建專家介紹,這樣典型的滿族風格文物建築在北京就這一處。[1]
目錄
明朝
北京東城區普渡寺位於南池子大街,始建於明永樂年間,與紫禁城同齡。原址是明代南城的洪慶宮一部分。朱棣特意在這裡為朱瞻基建了皇太孫宮。
朱瞻基當上皇帝以後,對東苑進行大規模的擴建,改稱"南內"。
"土木之變"之後朱祁鈺便把英宗囚禁在"南內"。後來的"奪門之變"也發生在此,石亨等人擁戴朱祁鎮復辟,從朱祁鈺手裡搶回了皇位。[2]
清朝
1644年清軍入關,統領數十萬清軍鐵騎的是年僅32歲的多爾袞。
清軍入關後,多爾袞迅速迎順治帝來京並定都北京。此時順治帝年幼,軍國大權均由多爾袞一人獨攬,稱攝政王。
多爾袞入京後,就居住於在明代南內基礎上改建而成的睿親王府邸中,也就是今天普渡寺的所在地。
由於多爾袞特殊的政治地位,其府邸"金碧輝煌,雕鏤奇異",規制之高遠非其他王府可比。
府門前終日車水馬龍,實際上已成為當時國家的實際政治權力中心。
康熙三十三年(1694),舊睿親王府改建成瑪哈噶喇廟。1776年,乾隆將該寺賜名"普渡寺"。
大殿建築宏偉,台基高大,須彌座式,面闊9間。黃瓦綠剪邊殿頂,前廈為綠瓦黃剪邊。檐出飛檐共3層,為建築式中少見。
民國
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將廟宇改為小學,原稱國民三小,後稱普渡寺小學,後又改稱南池子小學。
建國後
普渡寺1984年即被確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歷史原因,建國以後,普渡寺地區自然形成一個高密度居民區,普渡寺大殿變成了學校的教室和倉庫,普渡寺破損嚴重,四周的配殿更是不復存在。
普渡寺的修繕引起了許多部門和人士的關注,被列入北京市3年"3.3億元文物搶險修繕工程"項目,東城區財政投資4000多萬元,搬遷了普渡寺台上的186戶居民,撤併了占用普渡寺大殿的南池子小學,拆除普渡寺周邊破舊民房和違法建築近5000平方米,徹底騰退文物,進行修繕。
騰退後,普渡寺的修繕完全按照古建傳統工藝及文物整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繕。
殿內的彩畫穹頂看起來半新半舊,這是因為在維修時要首先使用舊建築構件,只有當舊件缺損、數量不夠時才用仿製的新件代替。[3]
2007年05月16日,全國首家省級稅務博物館--北京稅務博物館正式宣布對外開館,今後將向全社會免費開放。
稅務博物館設在曾為清代親王多爾袞宅邸的普渡寺內,館內設有明、清稅收票據展和印花稅票展兩個專題陳列。
展陳從表現稅收歷史完整性的角度出發,包括了奏摺、稅則等文物,體現皇城稅收文化的特點。
展館內還採用了高科技手段,再現了昔日崇文門稅關在商業街徵稅的虛擬場景。此外,展廳還以上世紀50年代的"馬甸稅務所"與本世紀的稅務所的場景對比,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稅務的成長曆程。[4]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普渡寺的建築到底有什麼奇特的地方? , 360搜索 2020-01-01
- ↑ 普渡寺滄桑 從皇太孫宮到稅務博物館 , 鳳凰網 2016-01-26
- ↑ 普渡寺重現明清文化 , 搜狐網 . 2016-01-26
- ↑ 北京「稅博」落戶普渡寺 , 新浪網 . 201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