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普列姆昌德,(1880年7月31日-1936年10月08日)出生於印度,印度近代作家。他在印度有「小說之王」的美譽。中國1953年開始翻譯其小說,普列姆昌德是一位印度印地語的作家,他從事過教學工作,辦過出版社,一生共計創作過數百部小說,其中15部長篇小說,被後人譽為「印度的小說之王。

普列姆昌德
原文名 Premchand
出生 (1880-07-31)1880年7月31日
逝世 1936年10月8日(1936-10-08)(56歲)
國籍 印度
知名作品 《聖地的奧秘》

目錄

簡介

普列姆昌德(1880~1936)是印度現代文學的奠基人,烏爾都語文學最傑出的代表,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戰士。他把自己短促而輝煌的一生,都獻給了印度民族解放事業和進步文學事業。作為一位農村題材作家,他緊張地關注着農民的命運,並且終生都在為改善農民的悲慘境遇而奔走呼號,奮鬥不息。

生平

1880年7月31日,普列姆昌德出生在印度文化名城貝拿勒斯近郊一個小職員家庭。父親是郵政局的投遞員,生活貧困。他8歲喪母,17歲喪父,從此他擔起了養活一家大小五口的重擔。他依靠自學,19歲當小學教師,25歲通過師範學院的教師資格考試,39歲方才獲得大學英語及歷史學學士學位。從1897年至1920年,他在小學與中學教了23年書,生活極其清苦。1903年,他在阿拉哈巴德師範學院進修期間,發表了中篇小說《聖地的奧秘》,從此開始了創作道路。

創作

早期創作(1903~1929)主要寫婦女題材和農村題材。1918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服務院》,被譽為印地語文學史上第一部傑出的長篇小說。1922年發表的《仁愛道院》,是他第一部農村題材長篇小說。1923年發表的中篇《妮摩拉》,是他最優秀的婦女題材小說。

後期創作(1930~1936)作家擺脫了甘地主義的影響,開始採用社會主義思想來審視現實,審視人生。1936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戈丹》,是他一生創作的高峰。作者站在時代的高度,提出了印度民主革命最緊迫的農民問題。

代表作

《戈丹》是普列姆昌德的代表作。作品廣闊地展示了30年代印度農村的社會風貌,並以空前的深度和廣度,揭露了英國殖民統治的政治基礎——地主、高利貸者和封建宗族勢力對農民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同時指出農民的惟一出路就是鬥爭。

成就

他一生創作了15部中篇和長篇小說(包括未完兩部),約300篇短篇小說及論著、電影劇本、兒童文學和翻譯作品。

早期用烏爾都語寫作,1915年前後開始改用印地語。

處女作是中篇小說《聖地的奧秘》。1908年出版短篇小說集《祖國的痛楚》,因其中的愛國主義思想而遭殖民當局查禁。從此改用普列姆昌德的筆名。 他的作品還有長篇小說《服務院》、《博愛新村》(又譯《仁愛道院》)、《妮摩拉》、《舞台》(又譯《戰場》)、《聖潔的土地》、《戈丹》等,短篇小說多收在題名《聖湖》的8部集子中 ,包括《進軍》、《半斤小麥》、《冬夜》、《沙倫塔夫人》、《解脫》、《神廟》、《害人是天職》、《老嬸娘》、《棋友》、《開齋節的會禮地》、《咒語》、《彩票》等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