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鄭沖傳
晉書·鄭沖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鄭沖,字文和,滎陽開封人也。起自寒微卓爾立操清恬寡慾耽玩經史遂博究儒術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動必循禮任真自守不要鄉曲之譽由是州郡久不加禮。及魏文帝為太子,搜揚側陋①,命沖為文學,累遷尚書郎,出補陳留太守。沖以儒雅為德,蒞職無干局之譽,簞食媼袍,不營資產,世以此重之。大將軍曹爽引為從事中郎,轉散騎常侍、光祿勛。嘉平三年,拜司空。及高貴鄉公講《尚書》,沖執經親授,與侍中鄭小同俱被賞賜。俄轉司徒。常道鄉公即位,拜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壽光侯。沖雖位階台輔,而不預世事。時文帝輔政,平蜀之後,命賈充、羊祜等分定禮儀、律令,皆先諮於沖,然後施行。
及魏帝告禪,使沖奉策。武帝踐祚,拜太傅,進爵為公,頃之,司隸李憙、中丞侯史光奏沖及何曾、荀顗等各以疾病,俱應免官。帝不許。沖遂不視事,表乞骸骨。優詔不許,遣使申喻。沖固辭,上貂蟬印綬,詔又不許。泰始六年,詔曰:「昔漢祖以如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勳勞,歸美三俊。遂與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廟,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②勛,藩翼王室者也。昔我祖考,遭世多難,攬授英俊,與之斷金,遂濟時務,克定大業。太傅壽光公鄭沖、太保郎陵公何曾、太尉臨淮公荀顗各尚德依仁,明允篤誠,翼亮先皇,光濟帝業。故司空博陵元公王沈、衛將軍鉅平侯羊祜才兼文武,忠肅居正,朕甚嘉之。」
九年,沖又抗表致仕。明年薨。帝於朝堂發哀,追贈太傅,賜秘器,朝服,衣一襲,錢三十萬,布百匹。諡曰成。 (節選自《晉書•鄭沖傳》)
譯文
鄭沖,字文和,是滎陽開封人。從寒微的出身起家出仕,操守超群出眾,生性恬靜清心寡欲,專心研習經史典籍,於是廣泛研習儒家及百家學說。有優美的風度,行動一定遵循禮制,任情率真,堅持本性。在鄉里不沽名釣譽,因此州郡長官很久都對他不加禮遇。到了魏文帝做太子的時候,尋找和舉薦地位低微的賢能之士,任命鄭沖為文學侍從,不斷升遷做了尚書郎,出京補任陳留太守。鄭沖把儒雅作為(自己追求的)道德境界,任職沒有辦事幹練(干局:謂辦事的才幹器局)的讚譽,吃蔬食,穿麻絮袍子,不營制個人產業,世人因此而看重他。大將軍曹爽引薦他為從事中郎,轉任散騎常侍、光祿勛。
嘉平三年,被授予司空之職。到高貴鄉公講《尚書》時,鄭沖手拿經書親自講授,與侍中鄭小同一起被賞賜。不久轉任司徒。常道鄉公即位,鄭沖被授予太保之職,職位在三司之上,進封壽光侯。鄭沖官職的品級雖然達到宰相一級,卻不參與塵俗之事(特指社交應酬之事)。當時晉文帝輔佐朝政,平定蜀國之後,命賈充.羊祜等人分別制定禮儀、法律制度,(他們)都先向鄭沖諮詢,然後再施行。
到魏元帝宣告禪讓時,派鄭沖捧策書。晉武帝登上皇位,任命鄭沖做太傅,爵位晉升為公。不久,司隸李患、中丞侯史光上奏書說鄭沖和何曾、苟額等人各自因為疾病,都應該免去官職。皇帝不准許。鄭沖於是不再處理政事,上表自請退職。皇帝下詔美言勸阻,又派人申明曉諭。鄭沖堅決推辭,交上印綬,詔書又不准許。泰始六年,下詔書說:「過去漢高祖憑藉知人善任,因而能平定天下,追述功勳,把美名歸於三俊。於是與功臣將符節分拿立下誓言,收藏在宗廟中,副本留在有關部門,以此昭明美德任用勳勞,從而保護輔翼王室。
過去我的祖輩,遇到了世間很多災難,招攬任用才智出眾的人才,與他們同心協力,於是成就了世事,能夠奠定國家大業。太傅壽光公鄭沖、太保郎陵公何曾、太尉臨淮公荀額各自崇尚德行仁義,明智公允忠誠,輔佐先皇,光大帝業。前司空博陵元公王沈、衛將軍鉅平侯羊祜才能兼及文武,忠誠恭敬正直,朕很賞識他們。」 九年,鄭沖又向皇帝呈上奏章辭官。第二年去世。皇帝在朝堂致哀,追贈鄭沖為太傅,賞賜鄭沖貴族用棺材,朝服,一套壽衣,三十萬錢,一百匹布。諡號為成。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 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