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書·謝尚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謝尚字仁祖,豫章太守鯤之子也。幼有至性。七歲喪兄,哀慟過禮,親戚異之。八歲,神悟夙成。鯤嘗攜之送客,或曰:「此兒一坐之顏回也。」尚應聲答曰:「坐無尼父,焉別顏回!」席賓莫不嘆異。十餘歲,遭父憂,丹楊尹溫嶠吊之,尚號啕極哀。既而收涕告訴,舉止有異常童,嶠甚奇之。及長,開率穎秀,辨悟絕倫,脫略細行,不為流俗之事。好衣刺文袴,諸父責之,因而自改,遂知名。善音樂,博綜眾藝。司徒王導深器之,比之王戎,常呼為「小安豐」,闢為掾。襲父爵咸亭侯。始到府通謁,導以其有勝會,謂曰:「聞君能作鴝鵒舞,一坐傾想,寧有此理不?」尚曰:「佳。」便著衣幘而舞。導令坐者撫掌擊節,尚俯仰在中,旁若無人,其率詣如此。

轉西曹屬。時有遭亂與父母乖離,議者或以進仕理王事,婚姻繼百世,於理非嫌。尚議曰:「有心之人,決不冒榮苟進。冒榮苟進之疇,必非所求之旨,徒開偷薄之門而長流弊之路。或有執志丘園、守心不革者,猶當崇其操業以弘風尚,而況含艱履戚之人,勉之以榮貴邪?」

時安西將軍庾翼鎮武昌,尚數詣翼諮謀軍事。嘗與翼共射,翼曰:「卿若破的,當以鼓吹相賞。」尚應聲中之,翼即以其副鼓吹給之。尚為政清簡,始到官,郡府以布四十匹為尚造烏布帳。尚壞之,以為軍士襦袴。

大司馬桓溫欲有事中原,使尚率眾向壽春,進號安西將軍。初,苻健將張遇降尚尚不能綏懷之遇怒據許昌叛尚討之為遇所敗收付廷尉。時康獻皇后臨朝,特令降號為建威將軍。

桓溫北平洛陽,上疏請尚為都督司州諸軍事。將鎮洛陽,以疾病不行。昇平初,又進都督豫、冀、幽、並四州。病篤,征拜衛將軍,加散騎常侍,未至,卒於歷陽,時年五十。諡曰簡。 (選自《晉書•列傳第四十九》,有刪改)

譯文

謝尚字仁祖,是豫章太守謝鯤的兒子。從小就有卓絕的品性。七歲時兄長去世,他哀慟的感情超出禮法,親戚對其感到驚異。八歲時,就已具有高超出奇的智慧。謝鯤曾帶謝尚為賓客餞行,有客人說:「這小孩子是座中的顏回啊。」謝尚應聲答道:「座中沒有尼父,怎能辨別出顏回!」一席的賓客沒有不讚嘆驚異的。謝尚十多歲時,父親去世,當時丹楊尹溫嶠來謝尚家弔唁,謝尚號啕大哭,哀傷至極。之後擦乾眼淚訴說經過,舉止言語異於平常的孩童,溫嶠覺得很奇異。等到成人後,謝尚顯露出聰明秀異,分辨理解的能力無與倫比,他行為灑脫、不拘細節,不做平庸粗俗的事。

喜歡穿繡有花紋的褲子,叔叔們責怪他,他因此改掉了這一嗜好,於是顯名於世。謝尚擅長音樂,廣通多種技藝。司徒王導十分器重他,把他比作王戎,常稱他為「小安豐」,召他為自己的屬官。謝尚又世襲父親爵位咸亭侯。他剛到司徒府通報名帖時,王導因府上正有盛會,便對他說:「聽說你能跳《鴝鵒舞》,滿座賓客渴望一睹風采,不知你可否滿足眾人意願?」謝尚說:「好。」便穿好衣服戴上頭巾翩翩起舞。王導讓座中賓客拍掌擊節,謝尚在席中上下起舞,旁若無人,他就是如此率真任性。

謝尚後來遷任西曹屬。當時有些人因遭逢戰亂與父母離別,議論者認為仕進是治理君王之事,婚姻是延續百世之事,在情理上沒有影響。謝尚議論說:「有心的人,決不貪圖榮耀苟且仕進。貪圖榮耀苟且仕進之輩,必定不是所追求的宗旨,這只會打開苟且不淳厚的大門,成為相沿下來的社會弊端。有時候有人志在田園守心不變,還應推崇他們的節操以弘揚高潔的風尚,更何況那些含悲懷痛的不幸之人,還要去鼓勵他們謀取富貴榮耀嗎?」

當時,安西將軍庾翼鎮守武昌,謝尚多次到庾翼處商議軍事。曾經和庾翼一起射箭,庾翼說:「你如果射中,我就把軍中的鼓吹獎賞給你。」謝尚應聲射中,庾翼就把他的備用鼓吹送給謝尚。謝尚為官清廉,理政簡易,他剛到任時,郡府用四十匹布為他造烏布帳。謝尚將其拆散,拿去為將士們做了衣褲。 大司馬桓溫想北伐中原,讓謝尚率部進軍壽春,進號為安西將軍。當初,苻健部將張遇向謝尚投降,謝尚對他不加安撫。張遇十分惱怒,便占據許昌謀反。謝尚討伐張遇,被張遇打敗,並被拘捕送交廷尉治罪。當時康獻皇后臨朝執政,便特令只將謝尚降職為建威將軍。

桓溫北伐收復洛陽,上書朝廷請求任命謝尚為都督司州諸軍事。謝尚準備前往洛陽,但因病未上任。昇平初年,又被朝廷任命為豫、冀、幽、並四州的都督。謝尚因病重,被徵召回朝,授衛將軍,加散騎常侍,還未到任,就在歷陽病逝,終年五十歲,諡號簡。[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