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書·荀羨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荀羨字令則。清和有準。才年七歲,遇蘇峻難,隨父在石頭,峻甚愛之,恆置膝上。羨陰白其母,曰:「得一利刀子,足以殺賊。」母掩其口,曰:「無妄言!」年十五將尚尋陽公主羨不欲連婚帝室乃遠遁去監司追不得已乃出尚公主拜駙馬都尉弱冠,與琅邪王洽齊名。

穆帝以為撫軍參軍,征補太常博士,皆不就:後拜秘書丞、義興太守。征北將軍褚裒以為長史。既到,裒謂佐吏曰:「荀生資逸群之氣,將有沖天之舉,諸君宜善事之。」尋遷建成將軍、吳國內史。除北中郎將、徐州刺史,監徐兗二州、揚州之晉陵諸軍事。殷浩以羨在事有能名,故居以重任二時年二十八,中興方伯,未有如羨之少者。羨尋北鎮准陰,屯田於東陽之石鱉。尋加監青州諸軍事,又領兗州刺史,鎮下邳。羨自鎮來朝,時蔡謨固讓司徒,不起,中軍將軍殷浩欲加大辟,以問於羨。羨曰:「蔡公今日事危,明日必有桓文①之舉。」浩乃止。

及慕容俊攻段蘭於青州,詔使羨救之。俊將王騰、趙盤寇琅邪、鄄城,北境騷動。羨討之,擒騰,盤迸走。軍次琅邪,而蘭已沒,羨退還下邳。是時,慕容蘭以數萬眾屯汴城,甚為邊害。羨自光水引汶通渠,至於東阿以征之。臨陣,斬蘭。帝將封之,羨固辭不受。先是,石季龍死,胡中大亂,羨撫納降附,甚得眾心。以疾篤解職。後除右軍將軍,加散騎常侍,讓不拜。昇平二年卒,時年三十八。帝聞之,嘆曰:「荀令則、王敬和相繼凋落,股肱腹心將復誰寄乎!」追贈驃騎將軍。 (節選自《晉書•荀羨傳》) [注]桓文:齊桓公和晉文公,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的國君,春秋時期的霸主,二人都以「尊王」相號召而成就霸業。

譯文

荀羨字令則。為人清靜平和而有準則。年僅七歲時,碰上蘇峻發動叛亂,荀羨跟隨父親在石頭城,蘇峻很喜歡他,經常抱他坐在膝蓋上。荀羨暗地裡告訴自己的母親,說:「我如果有一把鋒利的刀子,就足以殺死這個叛賊。」母親掩住他的嘴巴,說:「不要亂說!」荀羨十五歲時,將娶尋陽公主為妻,荀羨不想與皇家聯姻,於是逃往遠處。監司追趕,荀羨不得已,才出來與公主結婚,被授予駙馬都尉的官職。二十歲時,與琅邪人王洽齊名。晉穆帝又讓他擔任撫軍參軍,徵召他補任太常博士,荀羨都不赴任。後被授予秘書丞、義興太守的官職。征北將軍褚裒讓他擔任長史。 荀羨到任後,褚裒對他的僚屬說:「荀羨憑藉出眾的才氣,將會有驚人的壯舉,各位應當好好侍奉他。」不久荀羨就升任建威將軍、吳國內史。授予北中郎將、徐州刺史,監徐州、兗州二州及揚州之晉陵諸軍事。殷浩因為荀羨居官任事有能幹的名聲,所以委以重任。荀羨當時只有二十八歲,晉朝中興以來的地方長官中,沒有像他那樣年輕的。荀羨不久往北親自鎮守淮陰,在東陽的石鱉屯田。不久又增加監管青州各項軍事的任務,併兼任兗州刺史,鎮守下邳。

荀羨從下邳來到朝廷,當時碰上蔡謨堅決辭讓司徒的官職,不出來任職,中軍將軍殷浩想治他死罪,就此事詢問荀羨。荀羨說:「如果現在蔡公遭遇不測,他日一定會發生齊桓公、晉文公那樣興兵問罪的事。」殷浩於是作罷。等到慕容俊在青州攻打段蘭,皇帝下詔讓荀羨前去救援段蘭。慕容俊的屬將王騰、趙盤侵犯琅邪、鄄城,北部邊境不得安寧。荀羨前去征討他們,擒獲了王騰,趙盤逃走。軍隊駐紮在琅邪,可段蘭已全軍覆沒,荀羨於是退還到下邳。

這時,慕容蘭率領數萬兵馬屯據汴城,給東晉造成極大邊患。荀羨便開通河渠從光水引汶水,一直到達東阿來征討慕容蘭。荀羨親臨戰陣,斬殺了慕容蘭。皇帝準備封給荀羨爵位,荀羨堅決推辭不接受。此前,石季龍去世,胡人統治的地區大亂,荀羨安撫收納前來投降和歸附的,深得人心。荀羨因為病重而被解除職務。後來被授予右將軍的職務,加散騎常侍,荀羨推讓不接受。昇平二年荀羨去世,當時只有三十八歲。皇帝聽說荀羨去世,嘆息說:「荀令則、王敬和相繼去世,還有誰能成為我的得力助手與親信呢?」追贈荀羨驃騎將軍。[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