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張方傳
晉書·張方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張方,河間人也。世貧賤,以材勇得幸於河間王顒(yóng),累遷兼振武將軍。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發哀獻皇女墓。軍人喧喧,無復留意,議欲西遷,尚匿其跡,欲須天子出,因劫移都。乃請帝謁廟,帝不許。方遂悉引兵入殿迎帝,帝見兵至,避之於竹林中,軍人引帝出,方於馬上稽首曰:「胡賊縱逸,宿衛單少,陛下今日幸臣壘,臣當捍禦寇難,致死無二。」於是軍人便亂入宮門,爭割流蘇武帳而為馬韉。方奉帝至弘農,顒遣司馬周弼報方,欲廢太弟,方以為不可。
帝至長安,以方為中領軍、錄尚書事,領京兆太守。時豫州刺史劉喬檄稱潁川太守劉輿迫脅范陽王虓(xiāo)距逆詔命,及東海王越等起兵於山東,乃遣方率步騎十萬往討之。方屯兵霸上,而劉喬為虓等所破。顒聞喬敗,大懼,將罷兵,恐方不從,遲疑未決。初,方從山東來,甚微賤,長安富人郅輔厚相供給。及貴,以輔為帳下督,甚昵之。顒參軍畢垣,河間冠族,為方所侮,忿而說顒曰:「張方久屯霸上,聞山東賊盛,盤桓不進,宜防其未萌。其親信郅輔具知其謀矣。」而繆播等先亦構之,顒因使召輔,垣迎說輔曰張方欲反人謂卿知之王若問卿何辭以對輔驚曰實不聞方反為之若何垣曰「王若問卿,但言爾爾。
不然,必不免禍。」輔既入,顒問之曰「張方反,卿知之乎?」輔曰「爾。」顬曰「遣卿取之可乎?」又曰「爾。」顒於是使輔送書於方,因令殺之。輔既昵於方,持刀而入,守門者不疑,因火下發函,便斬方頭。顒以輔為安定太守。初繆播等議斬方,送首與越,冀東軍可罷。及聞方死,更爭入關,顒頗恨之,又使人殺輔。 (節選自《晉書•卷六十•列傳第三十》,有刪改)
譯文
張方,是河間人。生在貧窮、地位卑下的家庭,因為有才能勇猛善戰被河間王司馬頤器重,多次升任兼振武將軍。張方在洛陽日子久了,他的軍士橫行暴虐,竟挖掘了哀獻皇女之墓。軍民眾人議論紛紛,張方不想再留在洛陽,打算要西遷,但仍然隱瞞着西去的意圖,想等惠帝外出的機會,趁機劫持惠帝西去遷都於長安。於是請惠帝拜謁祖廟,惠帝不同意。張方就乾脆帶兵進.宮逼惠帝上路,惠帝見兵士進來了,跑進竹林里躲避,兵士們把惠帝拉了出來,張方騎在馬上對惠帝行禮說:「胡兵猖狂,保衛陛下的力量單薄,請陛下今日臨幸我的兵營,我定當抵抗賊寇,誓死捍衛陛下。」
在這個時候張方的部下便闖入宮中,爭着割奪帷帳做馬鞍下的襯墊。張方擁着皇帝來到弘農,司馬頤派司馬周弼來告訴張方,準備廢掉太弟,張方認為不能這樣做。惠帝到了長安,司馬頤就以張方為中領軍、錄尚書事,兼任京兆太守一職。當時豫州刺史劉喬發布檄文,說潁川太守劉輿逼迫范陽王司馬鳩抗拒詔命,以及東海王司馬越等在山東起兵,司馬頤於是派張方率兵10萬討伐司馬鳩。張方進兵屯於霸上,而此時劉喬已被司馬鳩打敗。司馬頤聽說劉喬兵敗,非常恐慌,想就此罷兵,又擔心張方不同意,因此猶豫不決。當初,張方從山東來,地位很卑下,長安的富人郅輔很優厚地供養他。
等到張方顯貴後,張方讓郅輔擔任自己的帳下督,關係相當親密。司馬頤的參軍畢垣,是河間的豪族,曾被張方欺侮,惱恨地對司馬頤說:「張方長期讓軍隊駐守在霸上,知道山東敵軍強盛,而徘徊不進,應提防他有變,在他未動之前要做好準備。他的親信郅輔知道他的陰謀。」而繆播等人先前也這樣說過,司馬頤因而召郅輔來追問,畢垣預先對郅輔說:「張方準備謀反,人們都說你知道,王爺要是問你,你準備怎樣回答?」郅輔吃驚地說:「我實在不知道張方要反叛,這該如何是好?」畢垣說:「王爺若是問你,你就回答是這樣。不然,免不了身受其禍。」
郅輔進王府後,司馬順問道:「張方要謀反,你知道嗎?」郅輔回答說:「是這樣。」司馬頤說:「派你去除掉他可以嗎?」郅輔說:「行。」司馬頤於是派郅輔去給張方送信,讓郅輔趁機殺掉他。型盟血工王素和張方親近無間,持刀進入,守門者也不懷疑,郅輔趁着張方在燈下打開信函時:就斬了他的頭。司馬顬任命郅輔為安定太守。當初,繆播等人議論,認為殺了張方,將首級送給司馬越,冀東的軍隊便可退走。等聽說張方已死,山東之兵更加爭着入關。司馬頤悔恨不已,又派人殺了郅輔。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 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