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劉寔傳
晉書·劉寔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劉寔,字子真,平原高唐人也。寔少貧苦,賣牛衣①以自給。然好學,手約繩,口誦書,博通古今。清身潔己,行無瑕玷。郡察孝廉,州舉秀才,皆不行。以計吏入洛,調為河南尹丞。後歷吏部郎,參文帝相國軍事,封循陽子。
鍾會、鄧艾之伐蜀也,有客問寔曰:「二將其平蜀乎?」寔曰:「破蜀必矣,而皆不還。」客問其故,笑而不答,竟如其言。寔之先見,皆此類也。泰始初,進爵為伯,累遷少府。咸寧中為太常,轉尚書。初,寔妻盧氏卒,華氏將以女妻之。寔弟智諫曰:「華家類貪,必破門戶。」辭之不得,竟婚華氏而生子夏。寔竟坐夏受賂,免官。頃之為大司農,又以夏罪免。或謂寔曰:「君行高一世,而子不能遵。何不旦夕切磋,使知過而自改邪!」寔曰:「吾之所行,是所聞見,不相祖習,豈復教誨之所得乎!」
元康初,進爵為侯,累遷太子太保。惠帝崩,寔赴山陵。懷帝即位,復授太尉。及薨,時年九十一,諡曰元。寔少貧窶,杖策徒行,每所憩止不累主人薪水之事皆自營給及位望通顯每崇儉素不尚華麗。嘗詣石崇家,如廁,見有絳紋帳,裀褥②甚麗,兩婢持香囊。寔便退,笑謂崇曰:「誤入卿內。」崇曰:「是廁耳。」寔曰:「貧士未嘗得此。」乃更如他廁。自少及老,篤學不倦,雖居職務,卷弗離手。 尤精《三傳》,辨正《公羊》,又撰《春秋條例》二十卷。 (節選自《晉書?列傳十一》)
譯文
劉寔,字子真,是平原高唐人。劉寔少年貧苦,賣牛衣來供養自己。然而愛好學習,(編牛衣時)手裡編着草繩,口裡誦着詩書,所以能博通古今。他為人清靜高潔,行為沒有瑕疵污點。郡里推舉他為孝廉,州里推舉他為秀才,他都不去。(後來)憑藉計吏的身份進入洛陽,調任做河南尹丞。
後來又歷任吏部郎,晉文帝司馬昭相國軍事參謀,被封為循陽子爵位。鍾會、鄧艾伐蜀的時候,有人問劉寔:「二將應該能平定蜀國吧?」劉寔回答說:「破蜀是一定的了,然而他們都不能生還。」問他什麼原因,劉寔笑而不答,最終(事情)就如劉寔說的話。
劉寔有先見之明,大都是這類的例證。泰始初年,劉寔進爵為伯爵,多次升官到少府。咸寧年間做太常,轉任尚書。當初,劉寔的妻子盧氏死了,華家將要把女兒嫁給劉寔為妻。劉寔的弟弟劉智勸諫說:「華家的人大都貪婪,必定會使你家破敗。」(劉寔)推辭不掉這門親事,最終還是和華氏結婚,後來生兒子劉夏。劉寔最終因為劉夏受賄賂(獲罪),被免官。不久又任大司農,又因為劉夏犯罪而被免官。有人對劉寔說:「您品行高潔於當世,然而您的兒子不能遵行父道,為什麼不經常切磋教誨,使他知道過錯因而改正自己呢!」劉寔說:「我的品行,這是他耳聞目睹的,他都不能模仿學習,我又怎麼能去教誨他(變好)呢!」元康初年,進爵為候爵,逐漸升遷到太子太保。晉惠帝駕崩,劉寔趕赴陵墓拜祭。晉懷帝登上帝位,又授官他做太尉。等到劉寔死,當時享年九十一歲,諡號叫「元」。
劉寔少年貧困,(往往)拄着杖徒步行走,每當休息住宿時,不麻煩主人,燒水做飯這些事,都是自己動手供給。等到官位通達名望顯赫了,還經常崇尚儉樸,不愛奢華富麗。他曾經拜訪石崇家,上廁所的時候,見到有紅帷帳,墊子非常華美,兩個婢女拿着香囊(在旁邊伺候)。劉寔就退回來,笑着對石崇說:「誤入了你的內室。」石崇說:「這是廁所罷了。」劉寔說:「我這樣的窮人從沒有這樣上廁所。」就改上了其他廁所。他從年少到年老,都專心地學習毫不倦怠,即使在官職上事務繁多,書卷也不離手。尤其精通《春秋三傳》,曾辨析指正《公羊傳》,又撰寫了《春秋條例》二十卷。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 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