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丽君
易丽君(1934年12月4日-2022年2月7日),笔名韩逸,出生于湖北黄冈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家庭。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4年,从武汉大学中文系公费留学波兰华沙大学波兰语言文学系。
1962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教书。
198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8年,易丽君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00年,招收博士研究生,是中国大陆早期的波兰语专业博士生导师。
长年从事波兰语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波兰文学翻译和研究者。因卓越的贡献被授予波兰总统勋章,以及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07年,获得波兰格但斯克大学名誉博士。
目录
公派留学波兰
易丽君从小一种比较宽松的家庭环境中自由发展。
1953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次年得到了前往波兰华沙大学留学的机会。尽管在当时她就知道密茨凯维奇、萧邦、哥白尼等波兰名人,对这个国家不算陌生,但她还是有些犹豫。
“国家在学校选拔去苏联和东欧的留学生,我们班被选上的有包括我在内的六个人。他们五个人都特别高兴,我当时还小,母亲不希望我离家太远,所以还在犹豫到底去不去。老师说,出国留学是好事,别人想去还去不了呢,于是我才下了决心。”易丽君曾回忆说。
到华沙大学后,一开始易丽君还因为学校校区小而有所失望,但开始学习后,就“越学越来劲”。头一年学习十分艰苦,她被逼著读了许多波兰文原著。为了考试,她曾没日没夜地啃下了显克维奇的“历史三部曲”,足足260万字。
在华沙大学的五年,她说像是在岩洞里度过,但也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五年,为日后走上翻译道路打下了基础。 [3]
中国第一批学成归国的波兰语言文学研究者
易丽君属于中国第一批学成回国的波兰语言文学研究者,她与另外几位著名学者在翻译、介绍波兰文学方面具有开创性的功绩,波兰文学一些经典的、重要的作品都经过他们之手翻译成了汉语,其中就包括易丽君的毕生劳作。
翻译 诗剧《先人祭》
诗剧《先人祭》是波兰19世纪伟大诗人密茨凯维奇的传世名作,讲的是沙俄残酷镇压波兰爱国青年的故事。
1968年1月,华沙民族剧院重新上演《先人祭》,轰动了整个华沙,场场座无虚席。演出时观众也和演员一起朗诵剧中的诗篇,台上台下相互呼应,群情激奋,反甦的情绪很强烈。演出期间苏联大使很生气,就中途退席了。不久《先人祭》就遭到了禁演。这一来华沙大学的学生就发起了示威游行,成为了一个政治事件。
“文革”后出版的第一部外国文学作品
一部戏剧经由如此巨大的力量,能把整个波兰社会都调动起来。不久,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叶明珍找到她,来问能不能由她来翻译《闲人祭》。她还被告知,这是一次有关部门举行的外交官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来要翻译的。
易丽君当时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有机会一展所长,担心的是怕翻译不好。而且叶明珍也十分坦率地告诉她,没有稿费,还有一定风险。犹豫之际,丈夫袁汉镕对她说:你没有把握译好,也没谁更有把握译好。稿费是无关紧要的,风险嘛,可以起个笔名。
这样易丽君才下定决心,在“五七干校”期间完成了《先人祭》(第三部)的初稿,回京后又利用间隙多次修改,袁汉镕则承担了校对和誊抄底稿的任务,最终以笔名“韩逸”出版了这部作品。何其芳读了以后说,这是一只报春的燕子,因为这是“文革”后出版的第一部外国文学作品。[4]
为波中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月8日,波兰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发布悼文称:“她为波中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波兰驻华使馆对易丽君教授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她的陨落是波中翻译界以及文学界的巨大损失。我们将永远铭记易教授热诚、乐观、严谨、直率的人生态度以及她一生的卓越贡献。”[5] 2019年,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易丽君先生是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两部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的译者,也是中国最早从事波兰文学翻译和研究的学者之一。南都记者借此机会去拜访了隐居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一隅的易丽君先生。
授译作品
亚当密茨凯维奇诗剧《先人祭》
史诗《塔杜施先生》(合译)
《火与剑》(合译)
《十字军骑士》(上下卷,合译)
维贡布罗维奇《费尔迪杜凯》(合译)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等数十部波兰文学。
个人生活
家庭
祖父是留日学生,父亲是中学老师。
丈夫袁汉镕(中国核物理科学家),1933年出生,广东省潮州市人,毕业于波兰华沙大学数学物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