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明太祖與柿子

中草藥中醫預防治療疾病所使用的獨特藥物。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草藥,因此被稱為「藥皇」。很多中草藥都是先祖們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其療效並經過無數次反覆實踐,逐漸確立其藥效的。可以說是來源於生活,發展於臨床。同時中草藥中有很多都是藥食同源的,所以民間也有「食補」、「食療」的說法。

歷史上有許多名人與中醫藥的傳說,今天我們來講講明太祖與柿子的故事。

目錄

明太祖與柿子

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因為家裡窮沒有糧食,他不得不去皇覺寺出家,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 他在寺里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還受到老和尚斥責。不久,當地鬧饑荒,後來連寺廟裡也沒有糧食了。老和尚把幾個和尚叫到了一起,跟大家說:現在天下大旱,香客也不來了,廟裡也沒有糧食了,大家把寺封了吧,自謀生路,各奔前程吧。朱元璋就只好過起了乞討的生活,艱苦的流浪生活就這樣開始了。朱元璋先是向南一直走到合肥,接着又往西走到河南固始。隨後的幾年,他相繼流浪到河南信陽淮陽鹿邑亳州,又回到安徽阜陽。一路跋山涉水,雲水飄揚。難以想象一個十六歲的孩子,在乞討路上會體會到多少艱辛和苦澀。他吃過大戶善人家的白面饅頭,也吃過草根、野菜。住過高門大戶的門廊,也曾經睡在山洞懸崖、風雨大雪裡。


傳說在深秋的一天,朱元璋走到一個叫小柴村的地方,已經幾天水米沒沾牙,忽然在村邊發現了一顆柿子樹,上面掛着好些霜打過的紅柿子。他攢齊最後的力量,爬上樹去,一口氣吃了十幾個,肚子飽了,總算活了下來。 在外雲遊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着「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 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後來朱元璋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 發跡之後,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帶領大軍又一次路過這裡,發現這棵柿子樹還在。朱元璋不禁感慨萬分,下馬以後抱着樹就痛哭,把將士都哭傻了。將士們問:主公這是為何啊?朱元璋說起了當年的事,要是沒有這棵柿子樹,自己可能就餓死了。隨後又脫下自己的紅袍,披在樹上,說:此樹就是我再生爹娘,封爾為凌霜侯! [1]

中醫觀點

柿子營養豐富,被譽為「果中聖品」。中醫認為,其性味甘、寒、澀,入脾、胃、肺經。有清熱潤燥、生津止渴,養陰止血之功。適用於燥熱咳嗽、痰中帶血、胃傷熱陰、煩渴口乾、痔瘡下血等。 柿子雖然營養豐富,但是不宜空腹食用。容易造成「胃柿石症」。

入藥部位: 果實。

用法用量: 內服:適量,作食品;或煎湯;或燒炭研末;或在未成熟時,搗汁沖服。

相關配伍: 1、治地方性甲狀腺腫:柿未成熟時,搗取汁,沖服。(江西《中草藥學》)

2、治桐油中毒:柿子或柿餅2-3個內服。(江西《草藥手冊》)

採收加工: 霜降至立冬間採摘,經脫澀紅熟後,食用。

注意事項: 凡脾胃虛寒,痰濕內盛,外感咳嗽,脾虛泄瀉,瘧疾等症,禁食鮮柿。[2]

通過故事了解中草藥,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途徑。但是在具體使用這些草藥時,還應該在醫師、藥師的指導下擇藥配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