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崑崙使者 李賀

崑崙使者
圖片來自搜狐網

崑崙使者是一首七言古詩,是一首諷刺漢武帝妄求仙佛,以求長生之蠢行的詩作。詩的首聯寫漢武帝盼望崑崙使者,結果毫無消息;頷聯寫漢武帝用金盤承接的露水並不能使人長生不老;頸聯描述漢武帝死後陵墓隨着歲月的消磨而殘敗;尾聯寫明月之下,萬事全無着落,只留下孤寂的陵墓而已。

目錄

原文

李賀〔唐代〕

崑崙使者無消息,茂陵煙樹生愁色。

金盤玉露自淋漓元氣茫茫收不得。

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龍鱗下紅枝折。

何處偏傷萬國心,中天夜久高明月。

譯文

西王母的神鳥,還沒帶回長生的信息,茂陵的煙樹卻已深染愁色。

宮中的金盤仍在承接玉露,但茫茫的元氣卻收取不得。

墓道上的石獸,背上早生裂紋,石雕虬龍的鱗片多半殘缺。

讓天下人傷心的不是別處,是陵墓上長夜高懸的明月。

賞析

  這首詩採用了借古諷今的手法,借寫漢武帝求仙徒勞,來嘲諷唐憲宗服藥石以求長生,荒誕誤國,對古今帝王追求神仙長生的愚妄行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首聯「崑崙使者無消息,茂陵煙樹生愁色」起筆徐紆,「無消息」與「生愁色。相對,既把詩的背景追溯到神話傳說之中,又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到漢武帝劉徹身上。儘管漢武帝生前追求長生不死,喝玉露,吸元氣,但結果還是葬身茂陵,與世長辭。這說明人類無法抗拒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

  頷聯「金盤玉露自淋漓,元氣茫茫收不得」雖無「愁」字卻延續了愁意。「愁」是詩人精心結構的意象。西王母的青鳥沒有帶回長生的消息是一愁,金盤承露,服食無法長生又是一愁。其愁的延長,那茂陵破敗的景象無不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因而,詩人認為最使人感到傷悲的,是茂陵上空高照的明月。言外之意,最可嘆的是漢武帝求長生的徒勞。唐人有借漢說唐的習慣,因此,對漢武帝的諷刺實際上是有現實針對性的。

  「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龍鱗下紅枝折」兩句說明自然界一切物質都在變化發展,巨石造成的麒麟天長日久也會崩裂,雕刻在粗大宮柱上的虬龍總有一天會肢體斷折。可見那種所謂長生不老的想法是十分荒謬的。這反映了李賀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末句是說只有這輪光照千古的明月,閱盡人間滄桑,是漢武帝求長生未遂的見證人,也是當今君王執迷此道而荒誤國政的見證人,漢武帝雖然有求仙的迷信思想,但畢竟還不失為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新興地主階級的傑出政治家,因此,作者在詩中也表現出對他有所惋惜。

  這首詩從歌頌漢武帝的雄圖大略入手,卻感嘆人之生老病死不可抗拒。這是借漢武帝來諷刺唐憲宗的痴心妄想,意在反對服藥石以求長生這類荒誕無稽之事。此詩意境悲涼,筆勢奇崛,情致冷峭。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唐憲宗元和六年至八年(811年—813年)間。當時唐憲宗李純聽信和重用一些道人方士,想效仿漢武帝派遣使臣出使崑崙,開通西域,廣求異珍,期冀長生。李賀運用借古喻手法創作出這首詩,實際上是對皇帝的諷刺和勸諫。

簡析

  《崑崙使者》是一首七言古詩,是一首諷刺漢武帝妄求仙佛,以求長生之蠢行的詩作。詩的首聯寫漢武帝盼望崑崙使者,結果毫無消息;頷聯寫漢武帝用金盤承接的露水並不能使人長生不老;頸聯描述漢武帝死後陵墓隨着歲月的消磨而殘敗;尾聯寫明月之下,萬事全無着落,只留下孤寂的陵墓而已。此詩意象氛圍淒迷冷落、見識深刻;詩中借古諷今,明是諷刺漢武帝,暗是諷刺唐代帝王妄信仙佛,諷刺鋒芒凌厲、聲情並茂。

李賀

李賀(約公元790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長吉體」詩歌的開創者,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因長期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而身體抱恙。元和十一年(816年),強撐病軀,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詩作,不久病卒,時年二十七歲(一說二十四歲)。[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