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黑陶
日照黑陶 |
日照黑陶是龍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被史學家稱之為「原始文化中的瑰寶」。作為一項古老的傳統制陶技藝,有色如墨,聲如鍾,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這種陶器通體漆黑,閃閃發亮,有獨特的審美情趣,帶有原始氣息的古拙的美。日照黑陶」地理標誌於2011年成功獲得註冊。目前日照黑陶地理標示使用單位僅日照兆啟黑陶一家。
目錄
基本內容
俗稱:日照土陶
中文名:日照黑陶
工藝:練泥、造型、打磨、燒制
歷史淵源
日照黑陶俗稱日照土陶,是日照土陶器中的灰、黑色陶器。日照黑陶最早民間稱謂出自明洪武年間村落族
譜,:「祖上以製作土陶器為生,土陶器包括紅色、灰色、黑色土陶器」。據考證日照制陶的燒制方法為水潤悶窯法,是燒制實用性黑色陶器的主要方法。1959年之前,在《日照市志》、《五蓮縣誌》、《莒縣誌》、《安東衛志》等日照地方志上,日照制陶業被稱謂為「日照土陶器業」。1959年至1990年被稱為「土陶器業」、「陶瓷業」及」磚瓦業」等稱謂,1990年以後改稱「日照黑陶業」。這表明隨着時代的變遷,黑陶的名稱也隨着其形態以及功能的改變而發生變化。黑陶在1990年前稱謂為日照土陶,功能為實用性生活器皿,包括黑碗、黑盆、青磚、青瓦等,官方記載從業人數上千人,產值上百萬。土陶中的工藝品如泥哨、泥塑等也有記載。1990年以後,日照土陶官方稱謂為日照黑陶,功能為高檔工藝品,如花瓶、人物雕塑等,日照官方報紙、年鑑、地方志上都有記載。官方記載的黑陶工藝品企業已達30家,工商企業註冊從業人員已達500人,年產值上千萬。黑陶中的實用性器皿如黑碗、黑盆、青磚、青瓦已淡出市場。
以1990為分水嶺,日照黑陶的功能發生了變化,從百姓生活中的灰黑色實用性土陶,發展為高檔黑陶工藝品。功能從實用到觀賞。黑陶的形態也隨之變化,從花盆到花瓶,青磚青瓦到平面浮雕、陶製大缸到大型工藝品、泥哨到各種模製工藝品、泥塑-----雕塑。工藝由簡單的雕刻工藝發展到鏤空、挑點、剔泥、平雕、浮雕等近80種工藝技法。
在日照市志中,共有26個村莊以窯命名。製作土陶器的村莊多達100個,因日照最早的地方志為《莒縣誌》,為明洪武年間編著,故日照黑陶器的傳承歷史可追溯到明朝,1920年日照縣署設勸業所,管理全縣的手工業,1955年7月,縣人民政府設手工業管理科。
1959年後設縣陶瓷廠,1990年設市黑陶廠,但因派系太多故無法區分,所以我們統稱為日照黑陶手工藝傳統技術。
「日照黑陶」的官方志稱謂最早出現在日照經濟開發區大事件中,1990年7月29日,出口加工區管委會與日照市文化局在黃海賓館就日照市黑陶工藝品廠隸屬關係改變事宜達成協議,文化局將黑陶工藝品廠無償轉讓給出口加工區管委會管理。在此之前的莒縣誌(1981)、日照市志(1989)年、五蓮縣誌(1991)中均稱為「土陶器」。日照土陶器在官方地方志中明確包括黑碗、青磚瓦、缸瓮盆罐等,在官方記載中80年代手工藝人已達1000餘人,燒制用的土窯也達到百餘個,傳承派系更是多達上百。最為著名的為兆啟黑陶。
工藝流程
日照傳統黑陶工藝包括練泥--造型--打磨--燒制四個基本工藝。
中國黑陶文化之鄉
日照黑陶是龍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被史學家稱之為「原始文化中的瑰寶」,日照因此有「中國黑陶城」之美譽。日照歷史悠久,陶文化源遠流長。在距今約4500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類。陶器多以表面透黑的砂質陶和烏黑光亮的細泥質陶為主,有部分磨光黑陶,器表以素麵為主,有的飾弦紋、劃紋和縷孔,各類黑陶製品均製作精細、美觀,特別是蛋殼黑陶高柄鏤孔杯,無釉而烏黑髮亮,胎薄而質地堅硬,其壁最厚不過1毫米,最薄處僅0.2毫米,重僅22克,製作工藝之精,堪稱蓋世一絕,系珍貴文物,現保存在國家博物館。
日照的黑陶是中國的傳統陶藝,這種陶器通體漆黑,閃閃發亮,有獨特的審美情趣,帶有原始氣息古拙的美,正是這種樸素的美,恰恰符合今天人們追求返璞歸真的時尚,而成為人們欣賞和收藏的精美藝術品.
龍山文化的代表——日照高柄鏤空蛋殼陶杯
1936年,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永先生,帶領考古隊在日照兩城文化遺址發現了4500多年前的珍稀陶器——高柄鏤空蛋殼陶杯,無釉而烏黑髮亮,胎薄而質地堅硬,其壁最厚不過1毫米,最薄處僅0.2毫米,重僅22克,其製作工藝之精,堪稱世界一絕,是龍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物,又稱為「標準黑陶」,體現了一種單純質樸的極致之美,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被世界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的製作」。
黑陶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遺址中。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製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 ,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有「蛋殼陶」之稱,表現出驚人的技巧,飲譽中外。這時期的黑陶以素麵磨光的最多,帶紋飾的較少,有弦紋、劃紋、鏤孔等幾種。中國黑陶的製作工藝比原始彩陶更純熟、精緻、細膩和獨特,早在瓷器產生的約2000年前中國黑陶已達到與瓷器相媲美的工藝程度。黑陶表面所呈現純靜的黑色,是以獨特的無釉無彩碳化窯變的古老工藝燒制而成的。出窯後就是渾然天成,不再做任何處理,其外觀效果黑如漆、亮如鏡,是繼彩陶之後,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業出現的又一個高峰。
日照兩城——「四、五千年前亞洲最大的城市」
日照,這個中國新時期時代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存最豐富的地區,這個境內兩城、丹土等遺址被史學界稱為「四、五千年前亞洲最大的城市」的瀕海文化聖地,曾一度並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國考古大師和尋寶者接踵而至。日照境內古遺址出土的各類陶器是中國龍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被史學家稱為「原始文化的瑰寶」「華夏藝術之魂」,日照的黑陶製作迄今已具有四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工藝精湛,陶文化源遠流長。
日照市東港區兩城鎮,是典型的龍山文化遺址。關於兩城類型的黑陶文化特徵,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先生曾說:這種陶器最占優勢的顏色是黑色,所以就有了「黑陶文化」的稱號。
龍山文化的繼承者
生長在日照的龍的傳人,為了繼承和發展這一古老的黑陶製作工藝,弘揚燦爛的中國文化,黑陶製作工藝代代相傳,自古至今從未間斷。從生活用品的盆盆罐罐,到裝飾等工藝品,每年生產達六、七十萬件。特別是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日照文化、文物部門,着手系統地發掘、研究和開發利用龍山文化黑陶技藝,成立了「日照市龍山文化黑陶工藝研究所」,集民間和科研機構之大成,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照黑陶技藝的研究已漸臻頂峰,不僅使龍山文化黑陶藝術瑰寶重現異彩,而且還研古創新,在製作、燒制待方面較前人有了發展與創新,在製作上採用輪制與、模製、印壞、灌漿、手塑等方法;在造型上講究美觀、古樸、高雅,形式多樣,各具特色,陶面有浮雕、烤彩,並刻有古字畫等;融古老制陶工藝與現代美術、工藝於一體;在燒制上,一般採用高溫密封窯煙滲碳之法,根據不同要求,可分別掌握達到毛光、烏光、漆光的程度。形成仿製、複製、創新三大系列,仿古、移植、複製、工藝、觀賞、實用等六個類別300多個品種,並已形成規模生產力。
大事記
1994年5月 日照龍山藝術院舉行黑陶藝術家精品展。
1995年10月 中美聯合考古龍山時代、兩城鎮遺址區域調查、勘探和發掘研究。
1995年10月 舉辦日照市金秋藝術黑陶作品展。
1996年12月 日照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成立
1997年7月 日照黑陶作品《盛世龍瓶》代表日照慶香港回歸在北京中國科技館、北京藝術館展出
1999年12月 舉辦「迎澳門黑陶藝術研討會」。
2000年元月 舉行迎新世紀黑陶文化藝術展暨研討會。
2001年11月 中央四套播出《中國風日照黑陶》。
2003年12月 舉辦「慶元旦黑陶藝術大展」。
2004年8月 日照黑陶參加中央電視台「中國魅力城市」展示節目錄製。
2005年10月 2005中國·日照龍山時代與早期國家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5年12月 召開日照黑陶文化藝術研討會。
2006年9月 舉辦日照黑陶創作展。
2006年11月 舉辦日照黑陶藝術創作研討會。
2007年1月 舉辦第三屆全國殘疾人員職業技能競賽,日照黑陶技藝展示。
2007年3月 舉辦「大海有約」2007年中國水上運動會(黑陶藝術水運紀念品)博覽會。
2008年5月 參加日照市對口支援災區綿陽募捐活動。
2008年8月 日照黑陶作品參加中韓文化交流展。
2008年8月 參加山東省大眾藝術節,邢葆東、王炳山黑陶作品榮獲金獎,蘇兆啟黑陶作品榮獲泰山文藝獎三等獎。
2008年12月 舉辦慶祝龍山文化發掘80周年暨首屆黑陶藝術研討會。
2008年12月 舉辦日照市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黑陶藝術展。
2009年9月 參加山東省第二屆2009大眾藝術節,邢葆東黑陶作品榮獲泰山文藝獎二等獎,王炳山黑陶作品《看戲》榮獲民藝類特別最佳獎,蘇兆啟黑陶作品《盛世鼎》獲民藝類金獎。
2010年6月 召開山東省黑陶藝術家藝術作品研討會。
2011年3月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東港區「中國黑陶之都·日照東港」稱號並授牌。
2011年5月 兩城鎮被評為「山東黑陶產業第一鎮」。[1]
參考文獻
- ↑ 日照黑陶新風格的設計探索的方法.doc豆丁網,201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