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施咸荣(shixianrong 1927年4月11日--1993年5月18日)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成果卓著、贡献很大的文学翻译家和美国文学研究专家,生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译有外国文学作品数百万字,其中有《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美国文学简史》(合著)《西风杂草》等论著;《最幸福的人》《马戏团到了镇上》《斯巴达克思》《美国黑人短篇小说集》《希腊悲剧故事》《王冠上的宝石》《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待戈多》《战争风云》《富人,穷人》及《土生子》等;主持编辑并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外国通俗文库》《现代外国科幻小说选》等作品。

施咸荣 (著名翻译家和美国文学研究专家)
H.jpg
出生 1927年4月11日
浙江省鄞县
国籍 中国
职业 翻译
知名于 译有外国文学作品数百万字,最早把这些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其中有《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美国文学简史》(合著)《西风杂草》等论著;《最幸福的人》《马戏团到了镇上》《斯巴达克思》《美国黑人短篇小说集》《希腊悲剧故事》《王冠上的宝石》《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待戈多》《战争风云》《富人,穷人》
知名作品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
《美国文学简史》(合著)
《西风杂草》


目录

目录

1概况

2生平

3成就

4主要作品

5治学态度

6评价

7影响

概况

施咸荣,1927年生,浙江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同年8月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工作;1981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文化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研究员,中华美国学会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他长期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尤以对黑人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研究见长。由于长期的辛勤工作,积劳成疾,于1993年5月18日因病去世。享年66岁。施先生一生著述甚丰,著有《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美国文学简史》(合著)、《西风杂草:当代英美文学论丛》、《美国黑人奴隶歌曲》、《美国通俗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等论著;译有《最幸福的人》、《马戏团到了镇上》等,共14部;主持编辑并出版《莎士比亚全集》。

生平

施咸荣,笔名方木,施映千,籍贯浙江省鄞县人,1927年4月11日出生于小商人家庭,自幼丧父,家境贫寒。1946年,他毕业于上海天主教会的圣芳济学院(八年制中学,相当于两年制学院毕业)。1947年,就读于上海临时大学农艺系。同年,又考入南京的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1949年解放后,他又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由于英语基础好,免修了一些课程,从而,他主动选修了当时著名作家李广田任系主任的中文系课程,他的中文水平也有了迅速的提高。在清华大学一年级时,他随同学们参加京郊土改后曾用英文写了一篇六干字的报告文学,以显著地位刊登在当时的英文周报《密勒氏评论报》上。同时,他开始外国文学翻译,1950年10月在《光明日报》发表一篇译作短篇小说《最幸福的人》,被收辑在1952年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中。以后,他的其它译作陆续发表在《人民文学》、《光明日报》、《译文》等报刊上。这些译作被收集成两个短篇小说集《马戏团到了镇上》(1951年)、《生命的胜利》(1952年),在上海文化工作出版社出版。同年,他与叶维芝先生合译的长篇小说《斯巴达克思》也出版了。1952年由于院校调整,转入北京大学学习,这期间,他曾被借调到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做口译工作约半年。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负责英美文学的审稿、定稿和编辑工作。

施咸荣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二十八年编辑,在一九五六年的肃反运动中受到冤屈,被隔离审查五个多月。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斗争中,又被内定为有"右倾思想和言论",降一级工资。虽然受了这些不公正待遇,但是,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主持编辑出版《莎士比亚全集》 、《哈代选集》、《司各特选集》、《萨克雷选集》等大量外国名著。尤其是《莎士比亚全集》,他为此倾注许多心血。他在短时期内组织了阵容强大的翻译工作队伍,终于在一九六四年前基本完成出版《莎土比亚全集》的准备工作,但由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这套书暂时未能出版。一九七八年,他多次向领导提议《莎土比亚全集》的出版才提到了日程上,由他撰写了一万多字的序言。《莎士比亚全集》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九七九年七月,施咸荣随中国出版代表团到英国作友好访问,送给英国文化界一套中译本《莎土比亚全集》,受到极大重视。一九八0年,施咸荣应北京出版社约请,写了一本专著《莎土比亚和他的戏剧》,介绍了莎士比亚的生平和时代、他的戏剧和艺术特色等。此书受到了读者们的欢迎,曾在一些大学讲授外国文学时做为重点参考书之一。

与此同时,施咸荣还在业余时间坚持翻译和研究工作,一九五四年翻译了美国黑人作家休士等著的《黑人短篇小说选》,在六十年初又开始注意研究英美当代各个流派的情况,翻译了《在路上》(合译,1962年)、《麦田里的守望者》(1963年)、《等待戈多》等著名现代派作品。期间,他还翻译了《希腊悲剧故事集》、《王冠上的宝石》、《甜酒与可口可乐》等作品,译作约有三百万字左右。这时,他已经注意研究美国黑人文学和英美当代文学。在著名美国黑人领袖杠波依斯访华时负责接待并翻译了他的代表作《黑人的灵魂》。1963年8月8日毛主席第一次发表支持美国黑人斗争的声明,《红旗》杂志特约施咸荣撰写专文《一股革命的火焰在燃烧》,发表于1963年第20期《红旗》杂志,表明他当时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学术研究达到较高的水平。

文化大革命后期,一九七二年他从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回京,他的编辑业务转向介绍当代英美文学动向。他曾主编介绍当代英美文学动态的情况,并开始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确定了《战争风云》 、《富人、穷人》等选题。尤其是他组织并参予翻译的《战争风云》在国内读者中有较大影响。这期间,他还撰写了《莎士比亚全集前言》、《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专著)、《艾凡赫序言》等学术性文章和专著。七十年代末期,他又与外国文学研究所的董衡巽、朱虹、李文俊等撰写了《英国文学简史》,他负责撰写黑人文学部分和当代文学部分。

一九八一年,施咸荣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社会文化室主任。他这时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他开始注重对美国通俗文化的研究,一九八三年与美国研究通俗文化的专家托马斯·莫奇建立了联系,旋即将其所编的《美国通俗文化简史》组织人翻译出版,收入施咸荣主编的《外国通俗文库》。一九八四年,美国政府向施咸荣提供了富布赖特研究基金,邀请他访问美国一年。他先在哈佛大学三个月,接着又到西部伯克利的加州大学,在讲学和研究工作的同时,搜集和阅读了大量书籍,为研究和介绍美国通俗文化创造了条件。回国后,他携回了几十箱书籍,应广西漓江出版社约请,担任《外国通俗文库》主编。他鉴于国内改革开放后图书市场有不少宣扬色情暴力的读物,觉得外国文学工作者应该介绍大量优秀和健康的外国文学通俗读物取而代之,因此,他主编了三辑《外国通俗文库》,头两辑已出版,计十六种作品,近一千万字,在文艺界产生较大影响。《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发表文章赞扬他从事美国通俗文学和文化研穷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与此同时,他发表了论述美国通俗文化的论文五篇,其中两篇在国际会议上宣读后获得好评。

一九八五年,施咸荣被评为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他翻译的美国文学名著《土生子》已在八三年出版。一九八六年,他的研究英美当代文学的论文集《西风杂草》在漓江出版社出版。本书对当代英美文学特别是美国文学的概貌、流派、重要作家和作品作了系统的介绍和论述,此书在外国文学界产生一定影响。一九八九年四月至七月,他应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邀请,再次携夫人赴美讲学。一九九0年,他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美国研究》杂志副主编。一九九一年他主持筹备了大型国际会议。一九九二年二月在上海参予主持并筹备了纪念"中美联合声明"枣上海公报发表二十周年的会议,并主持编选了《中美关系十年》的论文选。这个论文集从外交、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论述了中美关系在近十年中的发展。

一九九三年五月十八日,施咸荣因患癌症在北京不幸病逝,享年66岁。他留下的译作与著述约八百万字。

成就

施咸荣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英美文学研究事业,他所作的努力得到了我国外国文学界的肯定。在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董衡巽,施咸荣学风严谨、知识全面,我们曾合写《美国文学简史》,他负责撰写黑人文学及二次大战后当代文学部分,写作过程中,他认真去搜集每一份有关资料,使得他写作的那部分成为融汇了自己观点的高水平作品。病中我去看他时,他说很想写两本书。《美国当代文学史》和《美国黑人文学史》。可惜他去世得太早,这一心愿未能实现。他在世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到在美国黑人文学及当代文学研究方面的空白,在他去世之后,我们才感到这方面的空白无法填补。外文所研究员李文俊、郑土生、王逢振在会上谈到了施咸荣对美国通俗文学、莎士比亚研究方面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郑土生说,1978年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总序及1981年出版的小册子《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虽然字数不多,却是中国第一本向读者全面介绍莎士比亚的专著。

主要作品

著作

《美国文学简史》(合写)、(西风杂草-当代英美文学论丛》、《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

译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路上》(合译)、《等待戈多》、《土生子》、《美国文学简史》《战争风云》(合译)等,《西风杂草》,著述及译作约八百万字左右。并主编了《莎士比亚全集》。《外国通俗文库》等约数千万字的外国文学名著。以及《最幸福的人》《马戏团到了镇上》《斯巴达克思》《美国黑人短篇小说集》《希腊悲剧故事》《王冠上的宝石》《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待戈多》《战争风云》《富人,穷人》及《土生子》等;主持编辑并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外国通俗文库》《现代外国科幻小说选》等作品。


治学态度

他翻译选材具有开放和敏锐的眼光,而这又植根于他对当代世界文化信息的充分掌握。对于从事文学翻译工作的人来讲,这一点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评价

施咸荣共事多年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孙绳武、秦顺新回忆起了与施咸荣共事时的情景,他们说,施先生不仅是造诣很深的学者,还是学识渊博的编辑。在28年的编辑生涯中,他从未中断过对英美文学的兴趣与研究。文革期间,他当泥瓦匠,白天劳动,晚上读书。1973年从干校回来后,他每星期都去北京图书馆,搜集有关美国文学的资料。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社会上对外国文学、特别是对英美文学日益增长的需求,他工作得更加努力,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些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均出自他的手,像司各特哈代欧茨康拉德的作品。在出版康拉德的作品时,他写了篇后记,全面叙述了康拉德的发展道路,并指出了作品中存在的缺点。施咸荣是我国第一部中文版《莎士比亚全集》的主要编辑。6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计划出版此书,他负责主持、组织及审定工作,后由于"文革"而被迫中断。"文革"后,他继续从事这一工作,经过长期努力,中文版多卷本《莎士比亚全集》终于在1981年问世,这套书带给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作家陈建功在谈及此书时,曾说:"施先生编辑的那套《莎士比亚全集》曾伴随我度过了枯燥苦闷的青年时代,后来我才知道,这一套我爱不释手的书原来竟也融汇了先生无数的心血。"[1]


影响

施咸荣及其同辈们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介绍、翻译与研究,给中国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严谨的学风同样也影响了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陈建功在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中说:"作为一个80年代初期成长起来的文学工作者,我们不会忘记在思想解放运动初起的时候,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信息的翻译家们,我们谁都能说出一大串熟悉的名字,读过,甚至可以说部分精读过他们为我们译来的作品。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小说界、诗歌界以至戏剧界开阔了视野。可以说,为中国文学界的震惊、自省、冲出文化专制的禁锢,迎接思想解放大潮的到来,推波助澜,功不可没。我就是在那个时候熟悉施咸荣先生的大名的……。我相信,谁都能理解,一个有志于文学,却一直没有世界文学信息可供参考的青年,当有人为我们开阔了眼界,为我们指点了迷津的时候,我们的心中会是何等的感激!"作为他的学生,外文所赵一凡盛宁说,施先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赵一凡说:我认识施先生是14年前在研究生院读书时,他教我们黑人文学及美国当代文学课程。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编辑,讲课详细生动,概括性强,对作品时代背景的体会非常准确。那时的我们对美国文学的了解甚少,是他领我们走出了黑屋子,使我们走上美国文学研究的道路。与他第二次相遇是在哈佛大学。白天读书,夜晚与施先生一杯清酒、几碟小菜,不仅谈学问,也谈人生,那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他爱读书、爱买书,也会买书,能买到最便宜、又最有价值的书。在美国,他四处寻找国内需要的图书,这对国内尚处于初创阶段的美国文学研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帮助。《世界文学》编辑部的编辑申慧辉说,施先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怎样在作一个编辑的同时,保持个人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与追求。他既是学者,又是一位优秀的编辑。

美国所资中筠王缉思何迪朱世达在会上谈到了施咸荣对美国所建设作出的贡献。他们说,施先生治学态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坚持原则,爱护青年人。在学术界面临挑战的今天,他敢于应战,鞠躬尽瘁,锲而不舍。他的这种精神值得学术界同辈及后辈们学习。

施先生之子施亮也代表家人在会上作了发言。

与会同志一致表示,要学习施咸荣同志高尚的人品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殚精竭虑,刻苦钻研,努力使我国的美国文学研究和美国学研究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2][3]


参考资料

  1. “施咸荣生平与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 . 吾喜杂志转《美国研究》1993年第03期
  2. “施咸荣生平与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 . 吾喜杂志转《美国研究》1993年第03期
  3. 美国研究.道客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