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方曉紅,女,漢族,1951年5月出生,籍貫浙江慈谿博士,新聞學博士後(中國第一批新聞學女博士後[同批有兩名女博士後],江蘇省第一位新聞學博士後),博士生導師[1],曾任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2]。現任武漢大學媒介發展中心研究員,鄭州大學新聞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教育部新聞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教育學會理事,中國新聞史學會理事,江蘇記者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新聞學重點學科帶頭人[3],校211項目"媒介與社會發展研究"主持人,新聞學品牌專業學術帶頭人。

方曉紅
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原院長
出生 1951年5月
浙江慈谿
國籍 中國
母校 武漢大學
職業 教育管理工作者
知名作品 《大眾傳媒與農村》《中國新聞史》

目錄

人物經歷

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1982年至1988年,畢業留校,先後在武漢大學中文系、新聞系任教。1988年調入南京,任教於河海大學社會科學系。1993年調入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工作。1995年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建立,在新聞系任教至今。其間於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攻讀文學博士,並獲文學博士學位,隨後入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做博士後。

研究方向

方曉紅教授專業研究方向主要為新聞傳媒與社會發展。

主要貢獻

她曾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兩項,分別為:"蘇南農村大眾傳播媒介與政治、經濟、文化互動關係研究"、"傳播媒介對'三農'的作用及指標體系研究",並主持或參加"江蘇農村受眾與大眾傳播媒介接觸狀態的發展關係研究"、"政府網絡媒介與提升農民素質研究"等五項省級項目以及多項橫向項目。

方曉紅教授曾獨自撰寫或參與撰寫新聞學、文學專著、教材、辭書共計14部,主要包括《大眾傳媒與農村》(中華書局)、《中國新聞史》(南京師範大學)、《報刊·市場·小說》(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新聞理論體系研究》(副主編、新華出版社)等。近5年發表專業學術論文20餘篇,代表作包括:《經濟信息在蘇南農村的傳播現狀調查研究》、《從"黨性原則"到"三貼近原則",論中國黨報理論發展與黨報改革》、《論〈人民日報〉"農民形象"塑造》、《由人民日報"三農"報道淺議媒介有效信息》、《論梁啓超的報刊理論與小說理論之關係》等。

獲獎記錄

她曾獲湖北省、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各一項以及包括全國教學先進經驗與教學案例優秀成果二等獎、南京師範大學首屆教書育人獎、南京師範大學第八屆教學成果獎等在內的數十項其它類別獎項。

社會評價

在傳媒都市化的背景下,方曉紅教授敏銳地觀察到了當代我國傳媒在農村報道中存在的失誤與不足,1999年開始系統地研究"蘇南農村大眾媒介與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互動關係"這一國家課題。她帶領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200餘名師生先後進行了江蘇農村受眾、江蘇媒介、蘇南農村人戶訪談以及南京市城市等四次調查。調查主要研究成果《大眾傳媒與農村》(中華書局)對於農村媒介的發展兼具現實意義與前瞻性,書中若干觀點的得出也與方教授長期從事治史研究而形成的為學思路是密不可分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