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雄
姓名 | 方文雄 |
---|---|
別名 | |
出生年 | 不詳 |
死亡年 | 不詳 |
教育背景 | 不詳 |
出版作品 | 不詳 |
方文雄(? - ?),鳳山縣監生[1]。在清代文獻中的相關記載僅見《重修鳳山縣志》與《鳳山縣采訪冊》雲其為「本邑監生」,其餘事蹟皆付之闕如。經查《重修鳳山縣志》所記載之方姓人物,有一位乾隆27 年(1762)該縣例貢名為「方策」。在《重修臺灣縣志》則記載方策在還是監生時,曾於1750 年捐資修築臺灣縣學、1752 年捐資修築臺灣署。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收錄之乾隆30 年(1765)劉統勳奏摺之中則有更詳細之紀錄:方家位於臺灣縣新豐里(今臺南市關廟與龍崎二區),兄弟共四人,長兄方策,二兄早夭,三兄方國,么弟方生(字德崇,監生)。方文雄可能就屬於此一方姓家族。其目前留存詩作有〈太平巖夜歸〉、〈老來嬌〉、〈刺竹〉以及〈岡山觀虹初生〉共四首。作品錄自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藝文〉,又載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藝文〉、陳漢光《臺灣詩錄》。[2]
五言律詩
太平巖夜歸[3]
酒醉詩成後,
山鐘迫晚歸。
嵐煙千嶂隱,
燈火萬家微。
放足隨高下,
忘機任坦巍。
明朝如有意,
相約莫相遺。
五言律詩
刺竹
參差抽[4]紫翠,蓊鬱[5]自成林。解籜[6]呈圓相[7],橫枝挺棘心[8]。節高塵不染,刺盛[9]侮難侵。搖曳秋風裡,瀟瀟[10]滿徑陰。
【題解】
本詩為五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參冊,格律為平起式,首句不用韻,押平聲侵韻,韻腳有:林、心、侵、陰,共四個。刺竹或作「莿竹」,是我國眾多竹子種類之一,因竹桿基部的小枝條會變成刺,故名。這首詩作充分呈顯刺竹的特色——參差不齊的往上拔高,竹莖是帶著紫色的翠綠色,生長得非常繁茂,自成一座小樹林。竹皮脫落之後,露出圓筒狀的莖桿,橫向生長的小枝上面佈滿了刺。竹節不斷往天際長高,因此不會被塵土染污,全株都長滿刺,所以不會讓別人隨便欺侮。在秋風之中搖曳著,發出悅耳的聲音,林下的小徑更顯陰涼舒適。
【延伸閱讀】
1. 沈光文〈詠籬竹〉,《全臺詩》第壹冊。
2. 孫元衡〈刺竹〉,《全臺詩》第壹冊。
3. 張湄〈刺竹〉,《全臺詩》第貳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