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新城市主義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目錄

名詞解釋

新城市主義的思想內涵

「新城市主義」(亦譯「新都市主義」)思想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主要針對城市郊區無序蔓延帶來的諸如原有城市空心化,原來完整的城市結構、城市文脈、人際關係、鄰里和住區結構被打破,人們的居住離開了熟悉的環境,都市概念和都市感淡化以及過分依賴汽 車,造成嚴重的能源浪費、破壞環境等城市問題而提出的一種新的城市規劃和設計指導思 想。在1996年第四屆新城市主義大會(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簡稱「CNU」)上形成了《新城市主義憲章》(Charter of the New Urbanism)。

新城市主義提倡創造和重建豐富多樣的、適於步行的、緊湊的、混合使用的社區,對建築環境進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鎮、鄉村及鄰里單元。其兩大組成理論為傳統鄰里社區發展理論(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簡稱「TND」)和公共交通主導型發展理論(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簡稱「TOD」)。「傳統鄰里發展模式」由Andres Duany和Elizaberth Plater-Zyberk夫婦提出,而「公交主導發展模式」則由Peter Calthorpe 提出。

Peter Calthorpe是新城市主義的創始人之一,他認為,在美國「新城市主義」是指三件事:第一是可步行的社區(Walkable Community);第二是多樣化(Diverse),指「新城市主義」的社區應該包容寬泛的年齡組、不同類型和收入水平的家庭等;第三是人的尺度(Human Scale)。這三者之間是相互關聯的。

Javier Monclus和ManuelGuardia提出,新城市主義的城市規劃原則具有六大主要特徵,即:一個中心;5分鐘路程的鄰坊;細密的格狀街道系統;狹窄多用途的街道;混合使用;特殊場所用於特殊建築。公共交通系統及在街坊水平上更多地融入不同類型的土地使用。

王慧認為新城市主義的核心思想為:①重視區域規劃,強調從區域整體的高度看待和解決問題;②以人為中心,強調建成環境的宜人以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支持;③尊重歷史與自然,強調規劃設計與自然、人文、歷史環境的和諧。

陳勇認為新城市主義運動正是對城市都市化和郊區化的回應,是美國城市化的再發展,它試圖克服城市無序蔓延開發的種種弊端,重新恢復城市的活力和聯繫。新城市主義則試圖回到傳統的社區模式,即緊湊、聯繫密切的社區模式。 新城市主義的思想內涵非常豐富,筆者認為新城市主義對於回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城市向郊區無序蔓延所帶來的諸多負面影響,針對城市蔓延問題始終貫穿以下理念:城市發展或建設必須將公共領域的重要性置於私人利益之上,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應建設充滿人情味的、多樣性的宜人社區,充分採用人性化的設計手法,以表示對社會和個人的充分關心;限制城市邊界,建設緊湊型城市,建立有邊界的城市發展模式—城市發展的生態極限,實現城市的生長(演替)性、多樣性、共生性、地域性等;尊重自然,回歸自然,強調應將城市和它的鄰區及其自然環境視為一個經濟、社會和生態相協調的整體。

2、新城市主義的價值取向

(1)以人為本。新城市主義追求以人為本,通過從傳統的城市規劃和設計思想中發掘靈感,與現代生活特徵相結合,構建具地方特色、重視歷史文化傳統、居民具有強烈歸屬感和凝聚力的社區。以此為出發點,在實踐過程中,新城市主義始終追求人的尺度。

(2)重視公共領域。新城市主義始終將城市發展必須將公共領域的重要性置於私人利益之上作為貫穿其中的設計理念。

(3)追求多樣性。1961年,簡•雅格布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一書中就系統地提出了「多樣性」和「混合功能」的概念。她認為「多樣性是城市的天性」,追求多樣性是新城市主義與現代主義(城市主義)在價值取向上交戰的焦點。新城市主義從形式到內涵完全顛覆了延續上百年的功能分區思想。

(4)可持續發展。從新城市主義規劃(設計)實踐的基本原則就可見一斑:尊重自然,構建完整的城市生態系統;尊重社會與個人,建設人性化的生態社區;保持多樣性,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節約資源,實現城市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當然,新城市主義在城市規劃研究與城市設計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則,如緊湊性原則、多樣性原則、適宜步行原則、珍視環境原則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