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斷塊構造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斷塊構造

提出者;張文佑

時間;1974年

國籍; 中國

中國地質學家張文佑等於1974年提出的一種闡述大地構造規律的學說。

該學說認為岩石圈被斷裂分割成大小不等、深淺不一和發展歷史不同的斷裂塊體,由此構成岩石圈的多層、多級和多次發展斷塊構造[1]

目錄

成因與級別劃分

斷裂塊體按其規模和邊界斷裂的深度分為4個等級,即岩石圈斷塊、地殼斷塊、基底斷塊和蓋層斷塊。

斷塊邊界的斷裂,按其深度、規模和地球物理特徵也分4個等級,即岩石圈斷裂、地殼斷裂、基底斷裂和蓋層斷裂。

由於地球內部熱力和重力所引起的膨脹和收縮,加之外部天體的影響,地球自轉變速和極軸擺動,因而產生擠壓與拉張的水平構造作用力,並由此造成岩石圈的塊斷構造特點。沿着斷塊的斷面產生錯動,同時沿着斷塊的頂面和底面產生層間滑動,淺層構造受深部斷塊的這種運動所控制,而深層構造又受到淺層構造的影響。

岩石圈斷塊是最大一級的斷裂塊體,其邊界為切穿岩石圈和上地幔軟流層的斷裂,其規模大致與「板塊構造說」中的板塊相當。

地殼斷塊

地殼斷塊為岩石圈內部的次一級斷裂塊體,其邊界為切穿地殼的斷裂,又分3種類型:

①、斷塊,較穩定,形成于震旦紀之前,構成大陸型地殼,由深變質褶皺基底和不同時代的蓋層組成,具有所謂地台的形成和形變性質。在剛性較強的基底上形變常以斷裂為主,在剛性較弱的基底上形變常以褶皺為主,如華夏斷塊、西藏斷塊、塔里木斷塊等;

②、斷拗,穩定性次之,形成於震旦紀以後,主要發育於大陸殼和部分過渡殼上,具有所謂冒地槽的形成和形變性質。後期褶皺和變質作用一般不強烈,線狀褶曲常不明顯,如祁連斷拗、閩浙斷拗等;

③、斷褶,活動性強,形成于震旦紀以後;發育於大洋殼和部分過渡殼上,具有所謂優地槽的形成和形變性質。斷裂發育,褶皺和變質作用強烈,線狀褶曲明顯。如大興安嶺斷褶、秦嶺斷褶、喜馬拉雅斷褶等。

基底斷塊

基底斷塊為地殼內部的次一級斷裂塊體,其邊界為一般只切穿花崗岩質結晶基底的斷裂。

蓋層斷塊

蓋層斷塊是更次一級蓋層中的斷裂塊體,其邊界為切穿蓋層的斷裂。

該學說還認為,在大地構造運動的建造和構造作用下,地殼斷塊的性質向着固結硬化的方向發展,即由褶塊轉化為拗塊和台塊,但有時也可有相反方向的發展。

參考來源

泰山地質構造十分複雜,以斷裂為主,其構造特點為斷塊掀斜抬升

參考資料

  1. 斷塊構造,百度知道 , 2020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