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鶇指名亞種
斑鶇指名亞種 |
中文學名:斑鶇指名亞種 拉丁學名:Turdus naumanni naumanni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鶲科 亞 科:鶇亞科 屬:鶇屬 種:斑鶇 亞 種:斑鶇指名亞種 分布區域:歐洲 定名人及年代:Temminck,1820 |
斑鶇指名亞種(學名:Turdus naumanni naumanni)是斑鶇的一個亞種。分布於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青海、陝西、山西、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江蘇、上海、甘肅、四川、湖南、江西、雲南、福建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歐洲東部的 Silesia。 [1]
目錄
斑鶇指名亞種外形特徵
雄鳥上體從額、頭頂、枕、後頸、背、肩、腰一直到尾上覆羽橄欖褐色。頭頂至後頸和耳羽具黑色羽干紋;眼先黑色,眉紋淡棕紅色或黃白色,腰有時具少許栗斑。
尾上覆羽具栗斑或主要為棕紅色而稍染橄欖褐色,兩翅黑褐色,大覆羽外翈羽緣棕白或棕紅色,飛羽黑褐色,外翈羽緣亦為棕白或棕紅色。
中央一對尾羽黑褐或暗橄欖褐色,羽基緣以棕紅色,外側尾羽內翈大都棕紅色,外翈黑褐色,最外側一對尾羽幾全為棕紅色。須、喉和喉側棕白色或栗色,頦、喉兩側具黑褐色斑點,有的此斑一直擴展到整個喉部和上胸。
下喉、胸、兩脅棕栗色,各羽均具白色羽緣,腹白色,尾下覆羽棕紅色,羽端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棕栗色,亦具白色羽緣。雌鳥和雄鳥相似,但喉和上胸黑斑較多。虹膜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黃色,跗蹠淡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69-85g,♀48-88g;體長♂204-248mm,♀204-235mm;嘴峰♂17-22mm,♀16-21mm;翅♂123-134mm,♀120-130mm;尾♂86-98mm,♀77-100mm;跗蹠♂32-38mm,♀31-35mm。
斑鶇指名亞種棲息環境
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西伯利亞泰加林、樺樹林、白楊林、杉木林等各種類型森林和林緣灌叢地帶,非繁殖季節主要棲息於楊樺林、雜木林、松林和林緣灌叢地帶,也出現於農田、地邊、果園和村鎮附近疏林灌叢草地和路邊樹上,特別是林緣疏林灌叢和農田地區在遷徙期間較常見。
斑鶇指名亞種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群,特別是遷徙季節,常集成數十隻上百隻的大群。性活躍,活動時常伴隨着『嘰-嘰-嘰』的尖細叫聲,很遠即能聽見。一般在地上活動和覓食,邊跳躍覓食邊鳴叫。群的結合較鬆散,個體間常保持一定距離,彼此朝一定方向協同前進。性大膽,不怯人。
斑鶇指名亞種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黑龍江(小興安嶺、伊春、五營、帶嶺、牡丹江)、吉林、遼寧(撫順、本溪、丹東、大連、營口、遼陽、盤錦、錦州)、內蒙古、青海(民和、貴南、天峻、周屋)、陝西(神木)、山西(沁水)、北京、天津、河北(東陵、新安、彭城、昌黎、北戴河、小五台、滋縣)、河南(壩頭)、山東(青島、東明)、江蘇(南京、鹽城)、上海 甘肅(東部)、四川(成都、重慶、南充、南江、巫山、合川、峨眉、甘洛、雅安、天全、寶興、西昌、會東、米易、溫江、普威)、湖南(宜昌、衡山)、江西(新軍、姚圩)、雲南(沆江、麗江、瀘水、騰衝、永善、昆明)、福建、台灣
斑鶇指名亞種繁殖方式
繁殖於西伯利亞泰加林、樺木林、白楊林和林緣灌叢地帶。繁殖期5-8月。通常營巢於樹幹水平枝杈上,也在樹樁或地上營巢,偶爾在懸崖邊營巢。
巢呈杯狀,主要由細樹枝、枯草莖、草葉、苔蘚等構成,內壁糊有泥土。巢的大小為直徑12-14cm。每窩產卵4-7枚,多為5-6枚。卵淡藍綠色、被有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4.1-30.6mm×19-21.1mm,平均21.75mm×19.8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