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蘇鐵雁)
作品欣賞
文革
文革中,有一笑話,說是一個老漢推着雞公車進城。在下坡路上,一個初學騎自行車的小伙子,剎不住車,從背後直對準推車老漢撞來,前輪不偏不倚,撞在了老漢的屁巴骨上。小伙子連忙說對不起。老漢說,你對得這麼端,還說對不起。還有一則雞公車司機軋死汽車司機的笑話,說是有一天天擦黑,一輛汽車壞了,停在路邊。司機鑽下車肚,躺在地上修車,修完後頭伸出,正好一載重雞公車通過,將其頭從頸部軋斷。雞公車司機喃喃地說:又過了一個坎坎。
五十年代,人們出門的交通工具,大多是雞公車。灌縣的雞公車出租司機,聚在東門口、灌柏橋頭,以及觀鳳樓、天乙街出場口處。幾十輛雞公車(平車,有靠背,有草作的坐墊)排在路口,一看到有遠行模樣的人,都來招呼拉客,討價還價。筆者兒童時代,曾多次隨外婆或母親,在東門口租用雞公車,坐車去鄉下。我坐在雞公車前端,外婆(或母親)坐在後邊,把我抱住。兩個人,坐到石羊,才兩角錢;兩個人,坐到聚源,才一角錢,我坐在雞公車上,興奮不已,手舞足蹈,母親則和推車人偶爾拉幾句家常,以打發幾小時的時光。
外婆家有輛雞公車,我學推,人小力弱,推不起,常常推倒,如鯉魚翻身。後來他們找來一輛小號的專供兒童推的雞公車,我才推會了。但是,推大雞公車,還是不行。雞公車重車,除一人推之外,還需1—2人在前邊用繩子拉。筆者當知青時,生產隊交公糧,我推不了高車,就當拉車人。拉車人與推車人合力不好,極易翻車,多配台幾次,也就默契了。與我配合的農民大漢一米八,他推我拉。他光着身子,汗如雨下。額上用稻草扎個寸多長的結,汗水順着草結滴下,不會糊住眼睛,看不清方向。那大漢推雞公車的姿式,真像一隻戰鬥的雞公,亢奮不已。也許,雞公車由此得名吧!
如今,我真想再推推幾乎絕跡了的雞公車,載上妻子,在田間小路上推行吟詩。雞公車速度慢,才能醞釀詩意;速度慢,但沒有尾氣,沒有污染。
作者簡介
蘇鐵雁,必讀社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