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
敢(拼音:gǎ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雙手持武器捕捉野獸,以會有膽識與勇氣之意。 「敢」可表有膽量、勇於進取。「敢」也可用作謙詞,有冒昧之義。 由冒昧義可引申為侵犯、冒犯義。「敢」還可用作反語,相當於「不敢」「豈敢」。 [1]
目錄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敢作「𠭖」。 說文解字 【卷四】【𠬪部】古覽切(gǎn) 𠭖,進取也。從𠬪古聲。 𣪏,籀文𠭖。 𢽤,古文𠭖。 說文解字注 「𠭖,進取也。從𠬪」註:猶從手也。 「古聲」註:古聲在五部。敢在八部。此於雙聲合韻求之。古覽切。 「𣪏,籀文𠭖」註:彐蓋亦爪也。冃音冒。用爪用殳冒而前也。今字作敢,𣪏之隸變。 廣韻 古覽切,上敢見 ‖敢聲談1部(gǎn) 敢,勇也。犯也。《說文》作𠭖,進取也。古覽切。七。 康熙字典 【卯集下】【攴部】 敢;部外筆畫:8 古文:𠭖、𢽤、𣪏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古覽切,音䇞。《說文》進取也。《九經字樣》:𠭖從𠬪。𠬪,上下相付持也。隸變作敢。《書·益稷》:誰敢不讓,敢不敬應。又《盤庚》:敢恭生生。疏:有人果敢奉用進進於善言,好善不倦也。 又《儀禮·士虞禮》敢用絜牲剛鬣。註:敢,冒昧之辭。疏: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觸尊,不自明之意。 又《博雅》:敢,衂也。《廣韻》:勇也,犯也。《增韻》:忍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