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中國古代記載荒年充作代食品的植物圖譜。明代朱橚撰於永樂初,首刻於永樂四年(1406),再刻於嘉靖四年 (1525),此後有多種重刻本和節選本。明末徐光啟 《農政全書》亦予轉載。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原為2卷,重刻本中有4卷、8卷、14卷者。約5萬字。分草、木、米谷、菜、果5部,收植物414種 (節選本有112種者),其中本書新增者276種。每物一圖,文圖對照。釋文簡述產地、形態、性味、有毒無毒的部位,食用方法等。所繪植物圖比較精細,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本書所載植物展示了中國某些經濟植物的分布概況,對農學、植物學以及醫藥學的發展均有一定的影響。書中常記載有毒植物的食用法,每每符合科學道理。如其中白屈菜的加工方法即屬於現在植物化學中的吸附分離法。這些代食植物知識在古代荒年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本書傳到日本後,對日本的農學、植物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朱橚(1362—1425),明太祖朱元璋第5子,洪武十一年(1378) 封為周王,歿後諡作 「定」,故後世稱作 「周定王」。嘉靖三十四年 (1555) 陸柬重刊本書時,誤將作者寫作「周憲王」,沿襲此誤者甚眾。朱橚在開封藩邸時,購求可供充飢救荒的植物種植於園圃,親自觀察其形態,並召畫工寫生,繪成圖譜,各圖附以文字,說明其可食部位及食用法,編成 《救荒本草》。另又《普濟方》、《保生余錄》等著作。
相關信息
書籍,是思維的結晶,知識的寶庫,智慧的源泉,人類最主要的精神食糧。名著,則是書籍中的精華[1]。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救荒本草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100部科普經典名著,豆瓣,2018-04-26
- ↑ 工具書及其分類,豆丁網,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