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故乡漫记 马志高

重定向页面
故乡漫记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故乡漫记 》中国当代作家李锡文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故乡漫记

1

过年,是我们古镇非常热闹节日。每到正月初三,开始玩车车玩船,踩高翘舞龙。当然,重头戏是狮子。一对狮子从暗影中忽然呼啸而出,而又被突然闪出的百余道纵横交错的光芒笼罩。光芒对准这对狮子交错喷射。持续的交错的光芒,持续的明亮的烟花,飞舞在狮子奔腾中,和舞狮子的人群中。

烟花烧狮子这种玩法,在这个古镇至少是三百年以上的传承。年年春节,璀璨的烟花,艳丽的烟花,光明而热闹了古镇的年味,从而是我们的年味充满了热烈的氛围,热闹的光彩。

不夜天,古镇的春节。升腾的烟火,明亮的灯火,它们照亮了整个古镇。

社火,它很传统,它很迷人,它很讲究。

2

我习惯了独处,安静是我的性格。犹如我的故乡,亦不拒绝热烈的欢庆,欢庆是所有人的企望。

我们从来不需要冷漠。当然,有变迁的改观才有欢庆,物质基础的欢庆。我们的欣欣然从我们的内心扬溢到我们的脸上,我们轻盈的行动上。

欢欣是发自我们的内心,而欢快着我们的脚步。我们个体的欢庆,已经融合进我们这座历史古镇里,并与时代的脉搏共跳共舞、高歌着前进的进行曲。

欢庆欢歌欢欣是持续的,永久的,因为我们国家正在持续的前进,给我们自豪给我们自信。而过往的历史也是记忆深处的船,不会因为波平风静了而沒有了晃荡。

3

故乡陕南,在我十六岁以前的记忆里,是缺吃缺穿缺烧缺水缺住缺平常生活用品。

如果生活有种种之缺,生活还怎么为之继续?

缺住,我父母生我们兄弟妹六人,住一老宅,东南两方石块砌的墙,西北两方木板竖立的墙,一灶房一卧室。卧室一铺,一褥一被子。房子面积不足二十平米。我们四兄弟渐大,住楼上——一个阁楼,约六平米,冬天麦草为褥,夏天楼板做席,自然少不了臭虱和跳蚤与我们为伍,并对我们瘦弱的肉体进行血腥的吸吮。

缺水,我们住在坡上,坡秃,无林无木,汉江在坡下,颇远。吃水艰难,大哥、二哥天天去黑沟里抬水,一只木桶,一根扁担。后来我长几岁,也被哥哥拽着去抬水,偶尔失脚,水泼了,桶滚碎了,一顿吼叫一顿饱打在所难免。不远处,也有水井,水眼细如发丝,缓缓渗出,几小时或半天不曾等到两桶水,水里且有蚂蟥,舀起来撇掉蚂蟥,余水继续倒进桶里。若有闲暇,乡邻们相约:等水去。

缺烧。附近山上所有能烧的柴火被我们那个时候的砍刀所到处尽皆劈尽,包括茅草、蒿子。于是去更远的后山上砍柴,其实是去偷柴。那些柴朳都是有人家的,后山缺地,这些柴朳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他们将柴火砍下山,拿镇上出售或者换粮换油(食油和黑夜照明的煤油),而我们往往在后半夜去他们的柴朳里砍柴,天亮下柴朳,成群结队的砍柴人马。路过山民门上,山民明知我们砍了他们的柴火,却也莫若奈何,因为我们住在前山,如若被他们夺了柴,他们往后下街,会被我们堵在街道上将他们卖的柴火夺了,再捶打他们一顿。

那个时候的星期天,我书包里装三两个红薯,一把弯刀,扛一根千担,去十里外的山里砍柴。在去的路上,已经看到一批又一批人挑着柴火往回走了,他们都是后半夜起来的人。那个时候,我也不过十岁左右年龄,往往到了柴扒边,天已经大亮了,有山民想阻止我,见我一小孩,又是一个人,便对我说:

“ 快弄些走,下次不许再来!”

可是,下一次,我还是来了。

还曾在暴雨天,乘人在家躲雨,我腰别砍刀,去附近人家屋后,悄无声息地将人家柴火砍走一捆,连同叶子扛回家里。

缺穿。一个秋末初霜的早晨,上完早操,校长例行训话,我在人群中实在忍不住了,就双脚换着跳动,被校长发现,让我站出人群。我羞愧的站在所有的同学们面前,一只光脚架在另一只脚背上互取温暖。校长皱着眉问我:

“为什么不穿靴子?”

我用很小的声音回答校长:“家里没有靴子穿”。我充满了怯懦和羞愧,校长没有难为我,宣布他的早训结束。

有一次放学,听到鞭炮声,心里那个高兴啊,无法比拟,飞跑着去坟茔地抢为祭祀亡人放过的鞭炮。有几颗未响的“大雷子”被我抢到,兴奋的装在衣兜里往家走,却不料半途炸响,将我的衣兜炸了个稀烂,那可是每年过年才缝一次的新衣裳啊!而且无新布补上。回家,自然遭到母亲的一顿棍子抽打。

缺吃。记忆中,还不曾上学堂前,母亲在一个中午,牵着我的手,去一间黑房子买红薯片。红薯片在众人的脚下踩来踩去,有点潮,有点霉,有点苦,我却贪婪的、愤怒的坐在红薯片上使劲嚼着,恨不能将空瘪的肚子一瞬间填饱。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二哥领着我去山坡上找野菜,野菜很少,终于在一处陡坡上发现一窝根秧。二哥让我提着竹篮在上边等着他,他去采。二哥小心翼翼地攀爬着乱石去那陡坡处,将那一窝鲜嫩的根秧起了出来,揣进怀里,攀爬着回平处。爬到中途,一块石头松了,二哥往山下滚去。二哥从小上山放羊(一只羊)砍柴,自然灵敏,在滚下去的瞬间,揪住了一兜长在石逢里的树藤,方化险为夷。

那个时代,日常生活用品的稀缺,根本不是今天人的想象。幼年时,我一位小姨给了我一颗水果糖,我用舌头吮了吮甜味,又赶紧用原糖纸包住,藏起来,过几天再吮吸几次,原复包住,吮吸一个多月。至今想起,仿佛那甜味还在唇齿间。

4

我们家族也曾是大户人家的后裔,清朝时,先祖参加西北诸省武功擂台赛,拔得头筹,威震一方。那些土匪乡棍流氓和流民,闻得先祖名号,根本不敢为害乡邻。曾经声势浩大的白莲教的一支队伍,经过我们这条水陆码头古镇,本欲洗劫,闻得先祖威名,亦绕道而去了。因此,地方官保本上奏朝庭,被大清帝咸丰御封“都尉将军”。县志里记着,现存的古碑文载着。先祖的厚德遗风传至我们今天的后人是享用不尽的。物质的财产在动荡的时代自然无法完全被后辈们继承,而独具个人魅力的精神财富,则是不变的,所创造的意义不同而精神同质。

曾记得往昔,母亲跟父亲吵架,母亲常对父亲哭诉的一大把话是:“我嫁给你真划不来,...沒有吃过一顿饱饭,没有穿过一件整衣裳,沒有烧过一根硬柴,沒有住过安心的屋!没有吃要讨,没有水要抬,沒有盐要借...”母亲今年82岁了,母亲常常感叹:“啥都有了,啥都不求了”。

忆述往事,都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七十年代时期到八十年代初的往事。有时,偶尔给孩子们讲,孩子们说我是给他们讲故事,甚至说“吹牛”!讲往昔苦难,珍惜今天美好,这怎么是“吹牛呢”?后辈无知而不怪,但是,他们必须明白生活的容易是从艰难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回忆过往,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反思。是对人类走过的历程的反思。

历史很重要,学历史,记住历史,对比历史,后人就是明人,时代就会明朗如蓝天

5

人间倘若没有了白昼的烟火袅袅,沒有了黑夜的灯盏明亮,就失去了人情冷暖,失去了生机盎然。

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我们经济拮据,生活艰难,日用品缺乏,但是,我们谁也沒有对生活失去信念,而都是生活的坚定者。每年春节的出灯,就是我们古镇人对生活信念坚定的初始。

每年正月初三开始的推车车游船,踩高翘舞龙。当然,还有重头戏烧狮子,统称出灯,也叫社火。唯独狮子,另有称呼:狮子灯会。民间称:玩狮子,烧狮子。

父亲那一辈的人是玩狮子的主力军,父亲对玩家们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始在于灯。玩好了狮子,玩顺了狮子,我们一年的得意便有了”。

玩家是指玩狮子人。玩狮子是体力活,笨活,还要“身陷火线”、“穿越火线”,做一个英雄。

两个人共顶一个狮子,一个在头部,一个在尾部,竹子和构皮搭接,大约三十五公斤,顶一夜,来回奔跑,迎接花子,躲避花子,身陷火花中,还要相互“救援”,一夜下来,臂酸腰痛,身疲力衰。

打外围的玩家,脱光衣服,只穿一条大裤头,头包红布,摇着蒲扇,冲进花子火海中去护狮子。若遇烧家里边有“对头”可就不得了,他身揣多个尺长的花筒(过去缺纸筒,有用古砖钻眼装火药,但常有爆炸,伤人。有用牛犄角掏空内骨做花子的,火势凶猛)。有时,七、八个脱光了衣服的汉子进入那对狮阵中,那“对头”就弃了狮子,专烧赤膊的“对头”。有汉子岿然不动,任烟花飞溅皮肤。有畏烧者便顺古镇街上跑,烧花子者穷追不舍,这时,狮子扑了上来,那硕大的头颅左右摇摆攻击烧花子人,这又激起烧花子人更大兴奋,更多的人加入烧花子的队伍里,众多的花子交织如不落的流星,火光交错纵横,火星翻滚,光华璀璨夺目。一对狮子在这光花与火星里左突右冲,上搏,退守。赤膊汉子也是一条声大吼“好!好!好!”

此时,所有的锣和鼓敲打的是紧锣和密鼓,锁呐齐刷刷的鸣唱。狮子奔腾跳跃,竟然是跟着紧锣密鼓的节奏和声乐而舞蹈般冲击或退或绕,或摇摆或进四退三,在这千年古镇里演绎着野性的蛮荒之雄壮和现代的韵雅之柔美。而此刻,花子燃烧更趋白热化,无数道烟花冲向了两只狮子,冲向赤膊玩家。花子光灿凌厉猛烈,交织混乱,从前边烧,从后边烧,站在左边也是烧,立在右边也是烧,狮子进,花子火光跟着进,狮子退,花子火光也退守。花子哧哧声吼,轰轰烈烈。此时刻,脱了衣服的玩家已经排列一起,昂首挺胸于街道中央,缓缓行走,任烟花去冲击他们赤裸的身体自而岿然不惧,面露了平静。这是,已经将整条街道上挤的水泻不通的看灯的人群齐生生的爆发出呼啸声:

“好——好——好——”。

远处,代表十二个月的平安花灯在街头高举,灯光明亮。

明亮灿烂的平安灯火,映照了古镇人沧桑的脸而又满是渴望的眼眸。

6

始皇大帝一统中国,古镇设郡。古镇千年,却是恓惶了千年。据记载,明弘历年,水至杨泗庙,古镇淹没在一片汪洋黄水之中......期间不再历历详记。而八十年代的那场洪涛大水却不能不记!

一九八三年八月初的那几天,大雨昏天暗地倾盆而泻,古镇蜀河,大水涛涛,冲向汉江。汉江,黑浪翻滾,涛声如摩天怪兽般惊浪拍岸,想吞噬一切。而蜀河的洪水,也是黑浪咆哮,奔腾汹涌。但它亦不过是汉江波澜壮阔的波涛中一道小浪。汉江的洪水漫淹而进蜀河古镇,顺将咆哮的蜀河洪水尽收麾下并让它做了帮凶。汉江水漫无止境的淹没了蜀河古镇,漫淹而至村庄。许多良田、村舍和粮食和牲畜和人的生命被洪水吞噬!而所有的古建筑、民居民宅全在它野蛮的浊涛里!所有的人被笼罩在它蛮荒的洪涛浊浪里!所有的雨所有的风全是它的帮凶,全镇一片凄凉一片苦水。那年,我十六岁,参与了抢险(那个时候叫抢水搬水),对供销社物资进行了抢运抢搬,但是,我们终究沒有洪水快,洪水一浪撵过一浪,将我们脚下的高地一波又一波的占领,大量的物资沦陷于水继而随水而漂逝,我们为之心痛不已,我们参与搬水抢灾,一天一夜,仅吃了供应的一顿面条,事后,每人三块钱。多年后,我仍对那些被洪水卷走的面粉,食盐,乒乓球拍子,书籍等耿耿于怀。

一九八三年八月那场洪水,比明弘历年所记载的那场洪水高了七米的水位,古镇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洪水灾难!大禹治水曾行走汉江,在古镇不远处,存在了三千多年的大禹治水时留过宿的洞穴尚在,并享受人间烟火的供奉。这位人间治水曾祖,他可曾看到了他身后的我们饱受的灾难?!

7

时过境迁,我很庆幸我的故乡已经发生了迅猛的变化,我们在惊喜的同时不由得额手称庆,我们进入了一个光辉的、灿烂的、希望的、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时代了。

今谈,我们的山,绿荫覆盖,成为群鸟聚集、兽类寄栖的山。我们的汉江水,经过国家深入治理,江水不再为害一方了,而是成为造福一方的黄金水道了。一江清水送北京,成为我们自豪的口号。

古镇所有的民宅故居被政 府视为“自己的宅第”,大兴土木,进行了大规模的原型保护和修缮,包括那些几百年前留下来的寺庙堂馆和老城门城墙。

所有的后山百姓被集中安置在宜居地。其中,绝大大部分费用由我们的政 府买单。

所有的贫困户被帮扶,被安置新居,或者正在被安居。

少年不知愁滋味。

我们的下一代人不知饥饿的滋味,不知寒冷感受,不知秋风破茅屋的惊惧,你告诉他们的,他们并沒有看到也没有经历,当然不相信了。但是,我希望他们人生路上根本沒有饥渴与惊恐,有的,是努力着勤奋着自己的人生

我每年的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务工,虽然辛苦了点,但是我满足,心安心顺。我们不再如我的父辈那样住的是又破又小的残房,而是百余平米的平房,用水用电用粮用气已经是水到渠成的常态化,不再为吃穿住行而昼急夜辗。可以这样说,过去是生活将我们压迫的不成行,而现在则是我们将生活握在手心一路前行。我常听到我的同代人说,生在中国,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是的,是我们这一代幸运的事!是我们后代的幸运!是所有中国人的幸运

是的,我们没有了战乱,没有了恐怖,没有了恐慌。

是的,我们幸运在中国,我们幸福中国

8

故乡是一处千年古镇,如今,千年古镇如一本老书,散发着让无数人向往探究的书卷气息而被徐徐翻阅。古镇的千年灯火是不灭的灯火,不论何时,他都是古镇人的图腾,梦想开始的地方。[1]

作者简介

马志高,回族,1967年生,陕西陕南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