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揭秘《拜月亭》與金朝遷都的真實原因

拜月亭

來自網絡的圖片

揭秘《拜月亭》與金朝遷都的真實原因 元代大劇作家關漢卿寫過一部雜劇:《拜月亭》。故事是這樣的:

  兵部尚書王鎮之女瑞蘭,在和母親前往南京汴梁的途中失散。混亂中,瑞蘭聽有人叫她的名字,上前一看,是個秀才。秀才名叫蔣世隆,正在尋找失散的妹妹,他妹妹名叫瑞蓮。瑞蘭誤以為是叫自己,和蔣世隆走到了一起。瑞蘭孤身一人,兵荒馬亂,不得已與世隆結伴同行,繼而產生愛情結為夫婦。[1]

世隆病倒在旅店之中,瑞蘭盡心護理。恰巧王鎮路過旅店,父女相認,瑞蘭向父親訴說了與蔣世隆結合的經過。王鎮一看女婿是個窮秀才,非常生氣,不顧世隆生命垂危,強拉瑞蘭離去。

再說蔣世隆的妹妹蔣瑞蓮與哥哥失散後,遇見了王瑞蘭的母親,被認為義女,一同前往汴梁。瑞蘭回家後,和義妹瑞蓮一起生活。因為無時無刻不思念丈夫世隆,夜晚,瑞蘭燒香拜月:祝願蔣世隆身體痊癒、夫妻團圓。不料她對月亮說的心裡話被瑞蓮聽見了!瑞蓮一問,方知瑞蘭是自己的嫂嫂。二人更加惦記蔣世隆。

瑞蘭之父王鎮強迫瑞蘭嫁給新科狀元,沒想到狀元正是蔣世隆。夫妻終於團聚。

關漢卿寫的這齣《拜月亭》是以金宣宗遷都為背景的。公元1214年夏天,金宣宗將都城由中都遷往南京的開封。

完顏永濟繼位,金中都的好日子結束了

金朝為什麼要遷都?《拜月亭》戲中寫道:「錦繡華夷,忽從西北天兵起。覷那關口城池,馬到處成平地。許來大中都城內,各家煩惱各家知。且說君臣分散,父子別離。」也就是說,造成遷都最根本的原因,是來自西北的「天兵」——蒙古人。

公元1125年,金滅遼。1126年1月,金兵南下攻宋,占領了燕京府。1152年,金海陵命人擴建了曾經是遼南京的燕京城。1153年,海陵將金的都城從上京遷到了燕京,並以會寧府為上京、遼陽府為東京、大同府為西京、開封府為南京,以燕京為京師,改叫中都。燕京從此成為北中國的政治中心。

金中都是仿照宋朝都城東京(汴梁)改造擴建的。建成後的金中都周長三十七里,城牆高四十尺。大城內套着皇城,「殿堂館閣,亭樓宮觀,高敞宏麗,氣宇萬千」,金中都比遼南京時期的燕京,變得更加宏偉壯麗。中都城曾經是中國北方最為繁華的都城。流傳至今的燕京八景,即產生于海陵後第三個皇帝的金章宗時代。

公元1208年,隨着年僅41歲的金章宗完顏璟病死、衛紹王完顏永濟繼位,金中都的好日子結束了。

災害頻仍。先是地震。公元1209年十一月,「平陽(今山西臨汾地區)地震,有聲如雷,自西北來。」「自此時復震動,浮山縣尤劇,城廨民居圮者十七八,死者凡二三千人」。

1210年二月,「地大震,有聲如雷」。「六月,大旱。七月,地震。八月,地震。九月,地大震。」

又有火災、風災。1210年「十一月,京師民周修武宅前渠內火出,高二尺,焚其板橋。」十天之後,金中都城內始建於唐的遼代皇家寺院大悲閣旗杆之下,石縫中有火冒出,高二三尺,「人近之即滅」,凡十餘日。「自是都城連夜燔爇二三十處」(《金史·五行志》,《金史》卷二十三)。燔爇,就是發生火災、着大火了。《金史·衛紹王紀》的記載是:「中都火焮民居。」

「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二月乙亥夜,大風從西北來,髮屋折木」,中都城北的通玄門和皇城的東華門「重關折」——門閂都折斷了,這得多大的風啊!

「三月戊午,大悲閣災,延燒萬餘家,火五日不絕」。(《金史·五行志》,《金史》卷二十三)

有的資料說,金中都是被蒙古人放火燒毀的,不盡然。

不僅有火災,還有天災:「是歲大飢」。這一年,山東、河北、河東諸路遭遇大旱。

災難頻仍,導致人心浮動,當政者在百姓心中的威望下降。一個叫郝贊的河南人在官府門前大叫:「上(指完顏永濟——筆者注)繼位之後,天變屢見,火焚萬家,風折門關,非小異也!宜退位讓有德!」此人每日在官署前大聲呼喊,將近半月。有人問他:「你是不是瘋了?」他回答說:「我沒瘋,我這是為了社稷!」完顏永濟大怒,「誅之隱處」——將此人暗殺了。(《金史·五行志》,《金史》卷二十三) 「錦繡華夷,忽從西北天兵起」

不僅金國人不信任完顏永濟,成吉思汗也瞧不起完顏永濟。金章宗在世時,成吉思汗和身為衛紹王的永濟打過交道。「初,帝(成吉思汗)貢歲幣於金,金主使衛王永濟受貢於浄州,帝(成吉思汗)見永濟不為禮。」永濟很生氣,回去就請求出兵征討蒙古。完顏璟去世、永濟繼位,派使臣持詔書至蒙古,傳話讓成吉思汗拜受。成吉思汗問:「新的金主是誰呀?」金使回答是衛王。成吉思汗沖南邊狠狠啐了一口唾沫,說:「我以為中原的皇帝都是天人呢!像這樣的庸懦之輩也能當皇帝!還想讓我拜他?」騎上馬就走了。金使回去以後對永濟一說,永濟更生氣了,打算等蒙古再來進貢時,加害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知道後,遂與金國斷了交。(《元史·太祖紀》)

公元1210年二月,統一了蒙古各部落的成吉思汗發動了對金朝的戰爭。這就是關漢卿戲中說的「錦繡華夷,忽從西北天兵起」。

天災又給金朝雪上加霜。公元1212年,「河東、陝西大飢,斗米錢數千,流莩遍野。」金朝內部矛盾激化。1213年八月,金朝將領胡沙虎發動軍事政變,殺死完顏永濟,另立完顏珣為帝,是為金宣宗。兩個月以後,胡沙虎又被其他將領殺死。

1213年秋天,成吉思汗兵分三路,再次向金朝發動大規模進攻。九月,蒙古軍「拔德興府(今河北涿鹿),居庸關守將遁去」,居庸關失守。本來,居庸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再加上金朝「冶鐵錮關門,布鐵蒺藜百餘里,守以精銳」,蒙古騎兵要想硬攻很難取勝。成吉思汗走到離居庸關還有百里的地方就難以行進了。成吉思汗手下大將扎八兒說:「我知道有一條小路,能容一人一馬通行,可以繞道越過居庸關。」於是成吉思汗讓扎八兒輕騎前導,傍晚出發,拂曉時已經在平原,返回頭進攻南口,金人還在睡大覺。蒙古軍長驅直入,抵達中都郊外。這就是關漢卿戲中說的:「覷那關口城池,馬到處成平地。」

1214年春天,成吉思汗駐紮於中都北郊。部下諸將請求乘勝攻取燕京,成吉思汗沒有同意。金朝將衛王完顏永濟的女兒岐國公主,並五百童男童女、三百匹馬以及大量金帛獻給成吉思汗,並派其丞相將成吉思汗送出了居庸關。

成吉思汗的軍隊退回草原之後,金宣宗決定遷都南京開封府,以遠離蒙古軍的威脅。

關漢卿設計的遷都劇情

遷都,說來簡單,在當時的條件下,途中的艱辛是可以想見的。車駕五月動身,七月才到達。五百公里的路程,走了兩個月。皇帝有車輦可乘,那些官員和家屬呢?關漢卿是元朝人,與金宣宗遷都的時間相去不甚遠,對遷都過程中的情景或許有所聞。在他的筆下,遷都途中苦不堪言:「當日天色又昏暗,刮着大風,下着大雨」。一個兵部尚書的千金小姐,不得不冒着淒風苦雨,「一步一嘆息」,「繡鞋兒分不得幫和底,稠緊緊黏軟軟帶着淤泥」!

關漢卿設計的劇情,不完全是憑想象虛構的。據《金史·宣宗紀》:「五月戊寅,(車駕)將發,雨,不果行」;壬午——四天以後,「車駕發中都」,「是日雨,至甲申止」——冒雨走了三天,這雨斷斷續續下了七天!「丙戌,次定興」——從中都城到定興,距離二百里,走了五天。一天才走四十里。

金宣宗本想用遷都來延緩金朝的壽命,沒想到反而加速了滅亡。成吉思汗認為,先求和,後遷都,是金宣宗緩兵之計,於是蒙古再次發兵南下。

1215年正月,蒙古軍占領了通州,包圍了中都城。通州一失,糧食來源被切斷。金朝兩次派兵攜糧食來救援,都被蒙古軍在中途擊潰。負責守衛中都城的金軍副元帥蒲察七斤出降。城中人心慌亂,糧食斷絕,以致「人相食」。城內建築進一步遭到破壞。五月,負責守衛中都城的兩名官員——完顏承暉自殺、抹燃盡忠逃走,官屬百姓開門請降。中都城自此歸於蒙古人。

在中都城被圍期間,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當時也被困在中都城中,他在一首詩中記述了金中都陷落的經過:「天子潛巡狩,守臣嚴守陴。山西盡荊枳,河朔半豺狸。食盡謀安出,兵羸立不支。長圍重數匝,久困再周期。太液生秋草,姑蘇游野麋。忠臣全節死,餘眾入降麾。」

從上述記載來看,使中都城遭到嚴重破壞的是災害與戰爭。1211年那場五日不滅、燒毀萬家的大火,確實與蒙古軍隊無關。但後來在蒙古人的統治下,殘破不堪的燕京城——昔日的金中都半個多世紀沒有恢復過來,這也是事實。

1215年金中都陷落。1234年金朝滅亡。

直到1264年,忽必烈當上皇帝,燕京再次被稱為中都。這時候的忽必烈,已決定建都於燕京,燕京城的歷史即將翻開新的一頁。由於原來的燕京城已經遭到嚴重破壞,城內的宮殿無一完好。1264年二月,忽必烈下令重修瓊華島上的宮殿;1267年,以瓊華島為中心修建新的都城;1272年,新的都城在燕京城東北崛起,忽必烈將新都城命名為「大都」。北京城從此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2]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