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落穗(李学军)
作品欣赏
拾落穗
秋天的田野,风韵撩人,余香弥漫。风儿轻轻从耳边滑过,透着丝丝清爽,撩动发丝轻拂脸庞;天空高远湛蓝,云朵慵懒地飘着,眼前时而划过鸟儿自由飞翔的身影。路边田里的玉米、大豆等农作物都已成熟,泛着丰收特有的金黄。又是一年秋收季,辛苦一年的庄稼人,盼着有个好收成。无论何时,土地,粮食,就是农民的希望。眼前的景象让我回到童年的秋收时光。
秋收季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幼全体出动。秋季的田野里,满坡满地里随处可见秋收的人群。大人们忙着收获,而小小的我们,在漫无边际的田野里捡拾收割遗漏的庄稼,玉米、地瓜、豆粒……那时的家里穷,家庭所有的开销都是从庄稼地里出。这一季秋粮是每个家庭的经济支柱,收成好了,卖了粮食换钱、换物。我心心念念的过年的新衣服也在这秋天的收获里。这些捡拾的粮食或许就是我们过年的新衣服、新鞋子。土生土长的庄稼娃,从小就懂得“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一年又一年,无数个秋季里,“拾落穗”(收割后漏掉的庄稼)是我童年抹不去的记忆!那些遗漏的“宝物”,伴随我度过快乐的童年。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生活的磨砺所赋予我们的能力。比起那些富家的孩子,我们的确更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每到秋收,我们都挎着筐子、竹篮子,满地里寻找遗漏的庄稼。看到哪里的玉米收完了,就一棵一棵地顺着玉米杆搜寻,特别是那些倒在地下的玉米,总能从那上面淘到一个宝贝。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时候。有时候一个上午也找不到几个遗漏的玉米,毕竟和我一样的孩童比比皆是。一块庄稼地不知道让我们这群“淘宝者”翻过多少遍?尽管如此,我们依旧乐此不疲的“寻宝”。这样的生活,既能体验田园的艰辛,又懂得劳动的不易。
由于我怕虫子,我搜寻的主要目标是地瓜(红薯)。母亲为我准备一把铁铲子,看到有未开挖的地方,就用铁铲子刨开,里面总能藏着一个“地雷”。有时候是一串,每当挖到一串“地雷”,就特别开心。凡事都需要经验,干的多了,经验自然就足了。只要看到有套着牲口的犁杖往田里去,我就紧跟在后面,犁杖翻过的土地里会冒出无数个遗漏的地瓜。记得有一次,我跟在一个犁杖后面一上午,捡到了两篓子地瓜,我放在地头,哥哥用手推车帮我运回家。那是我记忆中唯一一次“拾落穗”比姐姐妹妹多的一次。在我们家,我是干活最不中用的那个,姐姐经常说我干活是“搭头”(多我一个不见多,少我一个不觉得少),就连比我小两岁的妹妹干活都比我麻利。直到现在,我仍然是家里的“搭头”。那次,我终于在姐妹面前扬眉吐气了一回,也是我在她俩面前昙花一现的高光时刻。
“拾落穗”还有个诀窍,就是雨后“寻宝”。特别是地瓜,被一层泥土包裹着,很难发现,经过雨水的冲刷,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它们的真容“原形毕露”,就像雨后春笋一样破土而出,一目了然,很容易捡到。因此,雨后的田野里,到处是“拾落穗”的人群。田野里的玉米,地瓜都会一个不剩的被我们这些人捡回家。
当田野里的玉米杆被砍倒收净,地瓜地也翻腾一遍,最后剩下的只有遍地的“豆粒”了。这小小的“豆粒”我们也不放过。我们手里的工具由大竹筐换成了小布袋,那小小的粒子一颗颗的扔进布袋里,捡一会,就掂掂分量,通常一个上午在一个地方不动也捡不完,不像捡玉米和地瓜那样到处跑。有些调皮的男孩子,他们干不下这样细致的活,满田野里找田鼠窝。看到有隆起的土堆,他们就用手扒开,有的扛着比自己还高的铁锨,笨拙地挖开那隆起的土堆,那里面必定能挖到田鼠仓。有时候能挖到五六斤五谷杂粮,顺便把可恶的田鼠窝连窝端掉……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可童年那些散碎的记忆,依然在岁月的深处闪光。如今的田野里,机器轰隆隆地响过之后,颗粒归仓。土地还是那些土地,田间却再也不见“拾落穗”的少年……[1]
作者简介
李学军,山东潍坊滨海人,爱记录的六零后。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保存自己完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