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拉鏈是把兩片織物暫時結合在一起的一種部件,常見於衣物、旅行箱、手袋、帳篷睡袋等。

目錄

組成

拉鏈由鏈牙、拉頭、上下止(前碼和後碼)或鎖緊件等組成。其中鏈牙是關鍵部分,它直接決定拉鏈的側拉強度。一般拉鏈有兩片鏈帶,每片鏈帶上各自有一列鏈牙,兩列鏈牙相互交錯排列。拉頭夾持兩側鏈牙,藉助拉襻滑行,即可使兩側的鏈牙相互嚙合或脫開。

用途

拉鏈在製衣工業和服裝中十分常見,它的用途包括了:

  • 增加開口,便於物體通過;例如口袋、男式褲子前襠等的開口。
  • 結合一片織物完全分開的兩面,例如外套開口。
  • 把兩片分開的織物結合起來。
  • 裝飾。

原理

拉鏈的基礎為兩條平行的窄布料,它們通過縫製或粘結把拉鏈固定在織物的邊緣。

每條布料上有幾十到幾百個齒。這些齒一般為金屬塑料製造;每個齒一面凸出,一面凹進,能在外力作用下互相絞合。中間有一個可以上下滑動的滑楔,兩道齒卡在滑楔內部Y字型的溝槽里。滑楔向Y字上方滑動的時候把兩道齒絞合在一起,反方向滑動則把它們分開。

在Y方向的下末端通常有一個固定裝置:使用的時候把一條下部的端頭通過滑楔,插入固定裝置的孔中,來為滑楔定位。這類適用於外套開口等兩邊需要完全分開的情況。在旅行箱等的環狀拉鏈上則用不着這個結構,而是用兩個背對背的滑楔,以便兩邊開合。

歷史

拉鏈的兩個雛形分別來自美國人Elias HoweElias Howe,1851年美國專利)和Whitcomb JudsonWhitcomb Judson,1891年和1893年專利),稱為「自鎖扣」。兩種都採用鈎環來絞合;前者未被商業製造,後者被用來系靴子

現代的拉鏈是瑞典裔美國電機工程師吉迪昂•森貝克於1914年發明[1],他是Judson所開公司的一個雇員。他用凸凹絞合代替了鈎環結構,於1917年申請了獨立專利,稱為「可分式扣」。拉鏈於1920、1930年代開始在兒童和男性服裝上流行。這時候拉練的兩條在下端還是固定在一起的,以後才分開以便用在外套上。

種類

  • 線圈狀 拉鏈:兩排齒其實是兩條特殊形狀的螺旋或梯狀,超出基底布條部分為齒。多見於南亞地區。
  • 隱藏式 拉鏈:齒藏在與織物同顏色的布條後面,以便不引起注意。
  • 金屬拉鏈:使用分立,距離均勻的齒,常見於牛仔褲。也有用塑料鑄造的。
  • 開口拉鏈:末端有可分合的固定裝置(見上)。
  • 閉口 拉鏈:拉鏈的兩條在兩端都固定在一起[2]

如何選擇拉鏈

給服裝選配拉鏈時,不僅要關注拉鏈布帶的色彩與面料的差異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色差,更要關注拉鏈布帶的色牢度。對於生產商來說,拉鏈色牢度是否達到標準級數以及拉鏈和服飾之間是否會發生顏色互移會直接影響到最終產品質量。

色牢度主要包括產品耐洗、耐摩擦的性能,一般指染色織物在使用或加工過程中,經受外部因素(擠壓、摩擦、皂洗、雨淋、曝曬等等)作用下的褪色程度。作為生產商,在選擇拉鏈供應商時,應關注拉鏈的三種色牢度:耐日曬牢度、耐皂洗牢度和顏色移染,從而可以避開這些問題的發生,提高服裝的質量。

視頻

拉鏈 相關視頻

拉鏈小科普視頻
拉鏈的原理和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