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曉
作品
深邃而普遍的黑夜
幾乎不曾為一盞盞蒼白的提燈所否定
夜裡一陣迷路的疾風
侵入了沉默的街道
顫抖着預示了
可怕的拂曉,它徘徊
如一個謊言遊蕩在
這世上荒無人煙的郊外。
衷情於這安逸的黑暗
又懼怕黎明的威嚇
我又一次感到了那出自叔本華
與貝克萊的驚人猜測,
它宣稱世界
是一個心靈的活動,
靈魂的大夢一場,
沒有根據沒有目的也沒有容量。
而既然思想
並非大理石般永恆
而像森林或河流一樣常新,
於是前面的那段推測
在黎明採取了另一個形式,
這個時辰的迷信
在光線如一支藤蔓
即將纏住陰影的牆壁之時,
降服了我的理智
並描畫了如下的異想:
倘若萬物都缺乏實質
倘若這人口眾多的布宜諾斯艾利斯
其錯綜複雜足以與一支軍隊相比
卻僅僅是一個夢
由靈魂共同的魔法獲得,
那麼就有一個時刻
它的存在陷於混亂無序的危險
而那就是黎明震顫的瞬間,
這時夢見世界的人已不多
只有幾隻夜貓子保存着
大街小巷灰色的,幾乎
沒有輪廊的圖像
他們隨後要與別人將它確定。
此刻生命的持久夢境
正處於崩潰的危險里,
此刻上帝會輕易地消滅
他的一切作品!
但又一次,這世界拯救了自已。
光明漫流,虛構着骯髒的色彩
而心懷某種歉疚
悔恨我每天復活的同謀
我尋找我的屋舍,
在大白的天光中它驚愕而冰冷,
與此同時一隻鳥不願沉默
而那消褪的黑夜
留在了失明者的眼裡。 [1]
寫作特點
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是博爾赫斯三大創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輝映。有一種很生動的說法是:「他的散文讀起來像小說;他的小說是詩;他的詩歌又往往使人覺得像散文。溝通三者的橋樑是他的思想。」他是與帕斯、聶魯達齊名的拉美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語言質樸,風格純淨,意境悠遠。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構思新穎,結構巧妙,安德烈·莫洛亞:「博爾赫斯是一位只寫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氣候,在於其智慧的光芒、設想的豐富和文筆的簡潔——像數學一樣簡潔的文筆。」
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學的非現實感」。例如他最著名的短篇集《虛構集》(1944)和《阿萊夫》(1949)中就匯集了很多共同的主題:夢、迷宮、圖書館、虛構的作家和作品、宗教、神祇。他的作品對幻想文學貢獻巨大。研究者們也注意到博爾赫斯不斷惡化的眼疾似乎有助於他創造性的文學語言,畢竟,「詩人,和盲人一樣,能暗中視物」。 博爾赫斯的文體很特別,他的小說寫的很像詩歌又很像散文,帕斯說博爾赫斯的文體幾乎是三位一體,這樣一種特殊的文體,是獨一無二的。[2]
作者簡介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兼翻譯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在日內瓦上中學,在劍橋讀大學。掌握英、法、德等多國文字。 作品涵蓋多個文學範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其中以拉丁文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