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品
投資品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有文化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目錄
名詞解釋
投資品是指購買後不需要追加新的使用價值,也不需要附加新價值,即可擇機出售獲利(也可能虧損)的商品。其中,使用價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
投資品的廣義和狹義
投資品有廣義與狹義之分,上述定義屬於狹義的投資品,廣義的投資品既包括狹義的投資品,也包括生產資料。生產資料的功能是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所以性質上屬於使用品,與狹義投資品功能差異很大。本文只研究狹義投資品一方面是為了避免概念的含混和交叉,另一方面是狹義投資品對經濟危機具有誘發和加劇作用,而生產資料沒有這一作用。
經濟學基本原理表明,一般商品(與投資品對應,稱為使用品)的供給曲線單調遞減、需求曲線單調遞增,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可以實現單一的均衡價格P0。
投資品的供給與需求曲線在有些階段與使用品相似,因為在投資品市場,「逢低買入、逢高減倉」是重要的買賣依據之一。
但是,投資品的供給與需求曲線也有一些階段與使用品相反,因為「買漲不買跌」、「追漲殺跌」也是投資品買賣的依據之一。在這種買賣依據作用的階段,當投資品價格上漲時,買入意願更加強烈,賣出意願減弱,即對投資品的需求增加、供給減少;當投資品價格下跌時,買入意願減弱,賣出意願增強,即對投資品的需求減少、供給增加。投資品在這一階段的供給與需求曲線變化方向與使用品正好相反。
投資品供給與需求曲線的階段性反向變化使投資品價格既有可能在偏高的價格暫時均衡,也有可能在偏低的價格暫時均衡,還有可能在中間段形成暫時均衡,投資品沒有均衡價格,或者說有多個暫時均衡價格P0,P01,P02等,這一規律稱為「投資品無均衡價格定律」。
投資品的類型
投資品包括兩種類型:
1、純投資品。這類投資品沒有使用功能,只有投資功能,如:股票(或股權)、期貨、金融衍生產品等。一般把純投資品之外的商品稱為「使用品」。
2、複合投資品。這類投資品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投資功能,如房地產、金銀首飾、收藏品、普洱茶等。
投資品和消費品的比較
投資品和消費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消費品是用來滿足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那部分社會產品。也可以稱作「消費資料」或者「生活資料」。按滿足人們需要層次分,有生存資料(如衣、食、住、用方面的基本消費品)、發展資料(如用於發展體力、智力的體育、文化用品等)、享受資料(如高級營養品、華麗服飾、藝術珍藏品等)。按使用時間長短分,有一次或短期使用的普通消費品和可供長期使用的耐用消費品。
參考文獻
- ↑ 文字記載前的1500年的歷史都發生了什麼,搜狐,2020-10-14
- ↑ 堯舜禹時期之中國和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變遷,搜狐,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