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擴頻通信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目錄

名詞解釋

擴展頻譜通信,簡稱擴頻通信,是一種信息傳輸方式,其信號所占有的頻帶寬度遠大於所傳信息必需的最小帶寬;頻帶的擴展是通過一個獨立的碼序列(一般是偽隨機碼)來完成,用編碼及調製的方法來實現的,與所傳信息數據無關;在接收端則用同樣的碼進行相關同步接收、解擴及恢復所傳信息數據。

理論基礎

根據香農(C.E.Shannon)在信息論研究中總結出的信道容量公式,即香農公式:

C=W×Log2(1+S/N)

式中:C--信息的傳輸速率S--有用信號功率W--頻帶寬度N--噪聲功率

由式中可以看出:

為了提高信息的傳輸速率C,可以從兩種途徑實現,既加大帶寬W或提高信噪比S/N。換句話說,當信號的傳輸速率C一定時,信號帶寬W和信噪比S/N是可以互換的,即增加信號帶寬可以降低對信噪比的要求,當帶寬增加到一定程度,允許信噪比進一步降低,有用信號功率接近噪聲功率甚至淹沒在噪聲之下也是可能的。擴頻通信就是用寬帶傳輸技術來換取信噪比上的好處,這就是擴頻通信的基本思想和理論依據。

工作原理

在擴頻發信機中,射頻載波通常經過兩次調製過程:一次同常規調製一樣,被信息信號所調製;另一次由碼序列進行擴頻調製,相應地在收信機中先用約定的碼序列做相關處理(解擴),然後再進行信息信號的解調。

在發端輸入的信息先經信息調製形成數字信號,然後由擴頻碼發生器產生的擴頻碼序列去調製數字信號以展寬信號的頻譜。展寬後的信號再調製到射頻發送出去。

在接收端收到的寬帶射頻信號,變頻至中頻,然後由本地產生的與發端相同的擴頻碼序列去相關解擴。再經信息解調、恢復成原始信息輸出。

由此可見,—般的擴頻通信系統都要進行三次調製和相應的解調。一次調製為信息調製,二次調製為擴頻調製,三次調製為射頻調製,以及相應的信息解調、解擴和射頻解調。

與一般通信系統比較,擴頻通信就是多了擴頻調製和解擴部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