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牛耳
執牛耳 |
中文名稱: 執牛耳 出自: 《左傳·魯定公八年》 |
古代諸侯舉行盟會,訂立盟約,要每人嘗一點兒牲血,主持盟會的人親手割牛耳取血,並飲或以血塗抹在嘴唇,以示誠意,所以用"執牛耳"指做盟主。後來指在某一方面居領導地位。[1]
目錄
典故由來
《左傳·哀公十七年》:"諸侯盟,誰執牛耳?"
《春秋·左傳魯定公八年》(公元前五零一年)
晉師將盟衛侯於鄟澤,趙簡子曰:羣臣誰敢盟衛君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衛人請執牛耳,成何曰:衛,吾溫原也,焉得視諸侯?將歃,涉佗捘衛侯之手及捥,衛侯怒,王孫賈趨進曰:盟以信,禮也,有如衛君,其敢不唯禮是事,而受此盟也?
注釋
1. 羣臣誰敢盟衛君者,前年,衛叛晉屬齊,晉卿簡子意欲摧辱之,故強迫衛侯(衛靈公)執牛耳,而晉大夫蒞之以盟。
2. 衛人請執牛耳,衛人讓晉大夫執牛耳。盟禮:次盟者執牛耳,而尊者蒞牛耳,以主導次盟者。衛侯與晉大夫盟,衛侯自以當蒞牛耳也,故請晉大夫執牛耳。唐孔穎達正義曰:盟用牛耳,卑者執之,尊者蒞之。請執牛耳,請使晉大夫執牛耳。《周禮.戎右》雲:盟則贊牛耳。鄭玄雲:謂屍盟者割牛耳取血助為之,屍盟者執之。襄二十七年傳曰:諸侯盟,小國固必有屍盟者,是小國主備辦盟具,宜執牛耳。哀十七年傳曰:公會齊侯,盟於蒙,孟武伯問於高柴曰:諸侯盟,誰執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吳公子姑曹;發陽之役,衛石魋。武伯曰:然則彘也。鄫衍,吳為盟主,不知盟禮,當令小國執牛耳,而自使其臣執之。濮陽,宋魯衛三國,衛為小。蒙則齊魯二國,魯為小。皆是以小國執牛耳,而尊者蒞之,以主(導)次同盟者。今衛侯與晉大夫盟,自以當為盟主,宜蒞牛耳,故請晉大夫使執之。
3. 溫原,晉二地名,言衛小,可比晉縣,不得從諸侯禮。
4. 涉佗捘衛侯之手及捥,涉佗抓住衛侯的手,強迫衛侯拿盛有牛血的容器(敦,執牛耳),致使衛靈公的手腕處都浸滿了牛血。捘音尊,推也排也擠也;捥同腕,血至腕。
《左傳.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四七八年)
公會齊侯,盟於蒙,孟武伯相,齊侯稽首,公拜,齊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無所稽首。武伯問於高柴曰:諸侯盟,誰執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吳公子姑曹;發陽之役,衛石魋。武伯曰:然則彘也。
注釋
(1)公會齊侯盟於蒙,齊侯,簡公弟平公敖也。釋文敖作敬,史記作驁,世本及譙周皆作敬。蒙在東莞蒙陰縣西,故蒙陰城也。
(2)孟武伯相,佐哀公也。孟武伯,慶父之後。
(3)齊侯稽首,九拜之最恭敬之禮,《周禮.大宗伯》:辨九拜。
(4)公拜,魯哀公未用稽首之禮,故齊人怒。
(5)武伯曰非天子寡君無所稽首,哀公若用稽首,則覲見天子之時,無禮可用矣。
(6)高柴,字子皋,孔子弟子,少孔子三十歲,鄭人,為魯邑成宰。
(7)諸侯盟誰執牛耳,執牛耳,屍盟者。按:屍,主也,"主"不是盟主的意思,而是實際操作者的意思,諸如割牛耳(或執牛耳)、用敦接取牛血等實際操作。古代講究謙卑尊讓,不像現在總喜歡說"誰最牛X?我最牛X!"孟武伯問"諸侯盟,誰執牛耳?" 就相當於在問 '諸侯盟,誰應該處在卑位來實際操作準備?' 古代的盟會,有類似於今日開會的地方,會議的具體細節布置,都是下面的人來做,到點領導出席講講話定定大方向就是了,作為領導,不可能親自操刀割完了牛耳再拿著,端著一盆牛血,血了呼啦的不吉利,故有"君子遠庖廚"之說,諸如此類都是一脈相承。
(8)季羔,即季皋,季,排行第三。
(9)鄫衍之役吳公子姑曹,鄫衍在魯哀公七年,公會吳於鄫,吳來徵百牢,不書盟,吳用夷禮。
(10)發陽之役衛石魋,發陽,鄖也,在魯哀公十二年,秋,公會衛侯、宋皇瑗,於鄖。石魋,石曼(音萬)姑之子。
(11)然則彘也,彘,武伯名也。鄫衍,則大國執(吳大魯小),發陽則小國執(魯衛宋,衛小),據時執者,無常,故武伯自以為可執。孔穎達疏雲:依禮,小國執牛耳。武伯得季羔之言,以鄫衍則大國執,發陽則小國執。小國執之,既合古典。武伯自以魯是小國,故云然則彘也。杜以傳有小國大國之執,故云據時執者無常。劉炫以為小國恆執牛耳,何得雲執者無常?若如劉意,季羔直舉發陽,何須雲鄫衍之役吳公子姑曹?橫規杜過,非也。
宣誓結盟 - 執牛耳
(盟用牛耳,卑者執之,尊者蒞之)
《十三經註疏.周禮.戎右》:戎右掌戎車之兵革使,詔贊王鼓,傳王命於陳中,會同充革車,盟則以玉敦辟盟,遂役之,贊牛耳,桃茢。
注釋
1. 戎右掌戎車之兵革使。東漢鄭玄注云:使謂王使以兵,有所誅斬也,春秋傳(左傳魯文公二年)曰:戰於餚,晉梁弘御戎,萊駒為右,戰之明日,襄公縛秦囚,使萊駒以戈斬之。唐賈公彥疏雲:戎右者,與君同車,在車之右,執戈盾,備制非常,並充兵中使役,故云掌戎車之兵革。使謂執兵著甲之使也,引春秋者,文二年左傳文,秦晉戰於餚時,囚呼,萊駒失戈引之者,證戎右以兵革使事。
2. 詔贊王鼓。鄭玄注云:既告王當鼓之節,又助擊之。按:詔,告也。贊,助也。賈公彥疏雲:大仆已贊王鼓,此亦同,是助擊其餘面也。
3. 傳王命於陳中。鄭玄注云:為王大言之也。按:陳,音陣。
4. 會同充革車。鄭玄注云:會、同,王雖乘金路,猶以革路從行也。充之者,謂居左也,曲禮曰:乘君之乘車,不敢曠左。賈公彥疏雲:知會同王乘金路者,巾車雲:金路以賓是也。此言充革車,故知猶以革路從。雲充之者謂居左也者,尊者左載,王既不乘,故戎右居左,贊王處,是以引曲禮為證。君在,惡空其位。
5. 盟則以玉敦辟盟,遂役之。鄭玄注云:鄭司農雲:敦,器名也。辟,法也。玄謂:將歃血者,先執其器,為眾陳其載辭,使心皆開闢也。役之者,傳敦血,授當歃者。隋唐陸德明經典釋文雲:敦音對。歃,所洽反。賈公彥疏雲:先鄭以闢為法,此無取於法義,故後鄭為開闢盟者之心。雲將歃血者先執其器者,凡盟,先割牛耳,盛於珠盤,以王敦盛血,戎右執此敦血,為陳其盟約之辭,使心開闢,乃歃之。
6. 贊牛耳桃茢。鄭玄注云:鄭司農雲:贊牛耳,春秋傳所謂執牛耳者(戎右非親自執牛耳也,輔助(指導)實際操作者也,一言以蔽之,全部過程,相當於俗話的"君子動口,小人動手"而已);故書茢為滅("故"者,鄭司農所見版本"茢"作"滅");杜子春雲:滅當為厲。玄謂:屍盟者割牛耳,取血,助為之,及血在敦中,以桃茢拂之,又助之也。耳者,盛以珠盤,屍盟者執之。桃,鬼所畏也。茢,苕帚,所以掃不祥。經典釋文雲:茢音列,沈音例。盛音成。苕音條。帚,之受反。賈公彥疏雲:引春秋者,按哀十七年,公會齊侯,盟於蒙,孟武伯問於高柴曰:諸侯盟,誰執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吳公子姑曹(注云在七年);發陽之役,衛石魋(注云發陽鄖也在十二年)。武伯曰:然則彘也(彘,孟武伯之名)。以其魯於齊為小國故也。雲玄謂屍盟者割牛耳者,屍盟即是小國也。雲桃鬼所畏也茢苕帚所以埽不祥者,殺牲取血,旁有不祥,故執此二者,於血側也。
這就要從古代人們宣誓結盟的儀式說起。在古代,諸侯之間訂立盟約時,必須舉行一種"歃血為盟"的儀式,就是赴會的諸侯都要喝口牛血以表誠意。在《周禮·夏官·戎右》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贊牛耳,桃茢。鄭玄解釋為:"屍盟者割牛耳取血助為之,及血在敦中,以桃茢沸之又助之也。"這種"歃血為盟"的儀式是很隆重的,具體的結盟程序是:此次結盟的次盟者先將一頭活牛的牛耳割下來,取血,盛於敦(音對)中,由次盟者執盤和敦,主盟者蒞之,嘗一口牛血,與盟者於是相繼歃血,表示彼此之間有天地神靈為鑑,要堅守盟約,倘若有違約者,必將遭受神靈的懲罰,最終將像牛一樣死亡。
參考來源
- ↑ 冷知識:古代「執牛耳」者原來是主持人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