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扣林山

中文名: 扣林山

外文名: Koulin Shan

地理位置: 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

主峰海拔: 1705.2米

特 点: 山势崎岖险要,坡陡路窄

扣林山位于中国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南部的猛峒地区,在中越边界骑线点的我方一侧。扣林山其主峰海拔1705.2米,整个山势崎岖险要,坡陡路窄,沟谷纵横,蒿草茂密。占据扣林山,即能俯视麻栗坡一带纵深20余公里的中越边境。[1]


目录

背景介绍

自宋初交趾独立,中越边界便大体形成,但很多地段经常存在小幅变动。清末中法战争后,法国取代中国成为越南的宗主国,双方开始正式确定边界。扣林山位于猛峒村境内,周围还有几个山村,生活的主要是苗民。这一片地区在小赌咒河以南,清中期时雍正皇帝因安南“累世恭顺”,便将这块地方赐给了安南。因此,中法勘界初期扣林山地区是划在越南境内的。


但是,此地的苗民相当强悍,不愿意当外国之人,不断要求回归中国,也不向安南地方纳税。法军于是前往进剿,苗民们便打开了游击战。弓箭竹签、毒蛇陷阱,不断袭扰,令法军提心吊胆,疲惫不堪,不得不又退出猛峒。无奈之下,法国提议用别的地方和猛峒地区交换。清政府因猛峒地区土地肥沃,而建外三猛(今越南莱州与封土一带)难于管理,便同意二个地方进行交换。1895年,中法签订《续议界务专条附章》,扣林山地区重回祖国怀抱。


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后,越南吃了亏,想办法要找回面子。除继续向中国境内开枪开炮外,还越境占据边界骑线点,有更大企图,要“消灭对方100公里境内的侵略据点”,来一次反“反击战”。于是,在广西方向侵占法卡山,在云南方向占据扣林山和罗家坪大山, 控制了相当一段地方的边境纵深。


为了维护边境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中国军队发起拔点作战。这就是扣林山之战的历史背景。


鏖战

越军的“王牌部队”以扣林主峰为主要依托,在相连相邻的8个大小山峰上构筑了密密麻麻的明碉暗堡,形成了“明暗结合、上下相通、 内外相连、正侧交叉”的严密火力配系。在阵地右侧配置了火力强大的各种曲射火炮。同时,在阵地前沿埋设了大量地雷。整个扣林山,就象一只张开了血盆大口的恶虎,凶险地高卧在荒草怪石之中。


1981年5月7日凌晨,攻击扣林山的是昆明军区14军42师126团。14军前身主要是中原野战军4纵的11旅和22旅,4纵司令员正是鼎鼎大名的 陈赓大将。从红四方面军31军,到八路军129师386旅,到中原野战军4纵,再到陈赓兵团,这支英雄的部队西征,北上,东出,南进,纵 横中原江南,铁流万里,歼敌50万,留下英名无数。14军42师则是由淮海战役起义的原国民党第12兵团所属廖运周部110师改编而成的, 在解放军序列里是一支年轻的部队。


5月7日,42师126团在2个122榴弹炮营,2个107火箭炮连和1个85加农炮连的火力掩护下,经8小时艰苦攻坚收复扣林山主峰阵地。歼灭越 军313师14团9连和11连大部,毙敌170人云南边防部队对入侵云南省麻栗坡县扣林山的越南军队进行反击。第 3连迅速穿插合围,粉碎越军4次突围。曾获“钢刀连”荣誉称号的第1连担任主攻,连克3个高地,第2连在雷区开辟了通路, 第1排首先攻占越军主阵地──1705.2高地 主峰,各连打搜结合,全歼守军,收复了扣林山。


6月11日,越军约1个连的兵力在炮火掩护下,向3连第7班守卫的30号高地反扑,7班9名战士在战友们的支援下,浴血奋战6个小时,打退越军4次反扑。该营在66昼夜的战斗中,共打退越军13次反扑,击毙200多人,守住了阵地。


位置

北可见中国境内的公路、村寨与主要交通口岸;东可进窥老山一带;向西能连接罗家坪大山,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一体防线。为了维护边境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中国军队发起拔点作战。这就是扣林山之战的历史背景。


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还击战后,越南吃了亏,想办法要找回面子。除继续向中国境内开枪开炮外,还越境占据边界骑线点,有更大企图,要“消灭对方100公里境内的侵略据点”,来一次反“反击战”。于是,在广西方向侵占法卡山,在云南方向占据扣林山和罗家坪大山, 控制了相当一段地方的边境纵深。


参考来源